第29頁(第1/2 頁)
1895年,即中日甲午戰爭之翌年,張西曼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一個閥閱之家。堂兄張百熙是清末名臣,歷任工部、吏部、戶部、郵傳部尚書;他曾彈劾李鴻章,舉薦康有為,可說是有膽有識。張西曼本人於1911年和1918年兩度赴俄國留學,接受了俄國文化的薰陶,後來更主張&ldo;接受蘇俄偉大十月革命的組織方法和經驗以促進中國國民革命的成功&rdo;(《張西曼紀念文集》第257頁,以下簡稱《文集》)。這不但是他始終不渝的信念,而且可說是他一生的全部事業。他發起組織中蘇文化協會,創辦《中蘇文化》雜誌,以增進中國人對蘇友好的感情。在這本紀念文集裡,他的許多親友都寫到他在這一方面的貢獻。他的同鄉老友田漢在悼詩中說:
能有幾個人
像他這樣
固執親蘇親共的真理
二十年如一日?(《文集》第13頁)
老友常任俠說:&ldo;對於政治,他有一貫的對蘇聯人民友好的信念,對列寧崇敬的感情。&rdo;(《文集》第32頁)共產黨人對他的這種態度作了很高的評價。姜椿芳說:&ldo;他有1908年就參加同盟會的資格,南京的國民黨反動派拿他也無可奈何。他就這樣堅持鬥爭。而蘇聯方面,無論是大使館、對外文化協會和中蘇友好協會都很看重他,許多事情要靠他做,許多事情要靠他對當時的會長孫科講……當時要是沒有他這樣一個人物,好多話我們還不好說,好多事情還難於開展。&rdo;(《文集》第80‐81頁)
他的這種態度,使他得到了一個&ldo;西曼諾夫&rdo;的外號。好些詩文都提到了這事。於剛的詩說:&ldo;古道熱腸正氣,長懷西曼諾夫!&rdo;(《文集》第44頁)屈武說:&ldo;他是非常親蘇的,因而人稱他&l;西曼諾夫&r;&rdo;(《文集》第49頁)。孫大光說:&ldo;有人送他一個綽號‐‐西曼諾夫&rdo;(《文集》第133頁)。不但友朋間這樣稱呼,反對他的也這樣稱呼。朱學範說:&ldo;反動分子甚至在背後給他起了個&l;西曼諾夫&r;的諢號。&rdo;(《文集》第66頁)也有稱他做&ldo;西曼斯基&rdo;的(《文集》第47頁)。不論是在友與敵的眼中,張西曼簡直就是個俄國人。
(《魯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214頁)。張西曼不遺餘力的宣傳蘇聯,就不論比誰都更是普羅米修斯了。這紀念文集裡有一闋《臨江仙》,一開頭就說他&ldo;綱領輝煌催赤化,人間竊火英雄&rdo;(第118頁)。《文集》封面的圖案也是從這個思路構想的吧。
在這裡,兩個稱呼是一個意思。&ldo;西曼諾夫&rdo;是說他的態度;&ldo;普羅米修斯&rdo;是說他的這種態度所起的作用。從收在這本書中他的一些文章來看,&ldo;西曼諾夫&rdo;這個稱號他是完全當之無愧的。可以舉幾個例。
1939年9月蘇聯繼納粹德國之後進兵波蘭,這是根據蘇德秘密協定而採取的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開始。對於此事,張西曼卻說:&ldo;蘇聯的出兵東歐陰謀中心的波蘭,是在保衛那原有而被宰割的同胞……以革命的武力來謀本族或他族的解放,就是&l;爭取和平&r;的真義。&rdo;(《文集》第241頁)
在解密的蘇聯檔案中可以看到,在1939年9月27日裡賓特洛甫與史達林和莫洛托夫的會談記錄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1939年8月23日的莫斯科會談期間,建立獨立的波蘭計劃成了公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