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世界饑荒 饑荒世界(第3/4 頁)
是退還了。)可是英王伊麗莎白一世卻只“大方”地拿出了2000英鎊,還私吞了英國民間的自發捐款。
……
一場本可以避免的饑荒在政治,文化,經濟和法律等等的debuff疊加下,變成了無法控制的災難。
饑荒的結果是時長五年,波及高達450萬人,300萬到400萬人被極度貧困和飢餓困擾,餓死其中100萬人(有些文獻說是餓死了300萬人,作者認為這個數字應該是誇張了的, 可能把其他死亡原因歸入了飢餓)。在死亡四分之一的同時,愛爾蘭爆發大移民潮,有180萬人移民國外。
你以為這就沒事了?可笑。事實上,壓迫仍在繼續。
愛爾蘭人也是農業民族,和中國人一樣天生熱愛土地,吃苦耐勞,重視家庭。這就意味著是吃苦耐勞的機器,是可以敲骨吸髓的物件。
因為英愛合併,讓許多愛爾蘭人覺得家園淪喪,自此再無可能獨立,因而就有了第一批愛爾蘭移民。當時的歐洲已經發現了新大陸,年輕的美國剛剛獨立不到30年,一直在向歐洲招攬移民,第一批愛爾蘭移民就是在1801年之後向美國移民的,但規模還不算大。
直到大饑荒。
1845年是大饑荒的一年,也是梭羅來到了瓦爾登湖的一年。這場慘絕人寰的饑荒和空前絕後的移民直接讓美國作家梭羅感嘆道:“每一條美國鐵路的枕木下面,都橫臥著一具愛爾蘭工人的屍首。”愛爾蘭人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被視作“白人賤民”,被嘲諷為“愛爾蘭鄉巴佬”。在英裔新教徒建立的美國,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裔移民被當作是異類。
為了生存,愛爾蘭人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比如警察、鐵路工人、民兵、礦工等等,反正都是沒有人願意幹的危險活。
這就是現實。
饑荒讓愛爾蘭人深深銘記。對於導致這個結果的缺德帶英,更是讓愛爾蘭人永遠銘記。(當時愛爾蘭估計約有900萬人,饑荒波及450萬人,人口銳減超四分之一,其中餓死超過100萬人,移民180萬人。快三分之一的人口喪失怎麼不讓人恨?)
……
這些事也發生在囉薩,只是沒有那麼典型。
在這個世界裡,1845年1月開始的囉薩饑荒持續2年,死亡率激增。
囉薩作為糧食出口大國,自己國家還餓死了不少人,不知道多少“娜塔莎”出現在囉薩帝國本土。
不是所有“娜塔莎”都能遇到“羅傑”。
囉薩的資本家和地主貴族等等虛偽的“好人”實際上也沒有用任何的方法去阻止災荒,相反,他們也相信所謂的“馬爾薩斯主義”,畢竟這個很符合他們的利益。
如果說囉薩處理相對好些的話,只是因為農奴是地主的私產,他們可不願意讓一個活生生的生產力死在地裡,由此才進行了一定的救助。至於孩子,女人這些不能生產,亦或是生產力低下的,那就和自己沒有關係了。
沒有價值的老人,婦女和孩子由於覺得浪費糧食而被莊園裡的老爺們驅趕。原本就少的可憐的賑災糧還被官員貴族們剋扣和貪汙。濟貧法原本應該在災年發揮更大的作用,卻被資本家的輿論綁架,幾乎被廢除。
唯一還在救助的教會里擠滿了受災的人群。但是教會根本沒有能力救治這麼多人,於是也開始擺爛,放任他們自生自滅。
人們都沒有哭,因為他們已經餓的沒有力氣說話了。
到處都是災民,到處都是饑荒。
餓殍遍野,伏屍百萬。
廣闊的大地上早已沒有了任何綠色,本來就地廣人稀的土地變成了地廣人更稀。
“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人斷腸。”
沙皇唯一的仁慈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