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2 頁)
型罪犯!&rdo;姚靜曼手拿筆記本,在一旁插話了。她是桐城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今年才畢業,在厲果手下做實習助理。
&ldo;什麼意思?&rdo;何鵬濤一頭霧水。
&ldo;兇手施暴的目的不是謀殺,而是情感的宣洩。&rdo;姚靜曼耐心地解釋。
厲果依舊沒說話。
《馬拉之死》,法國舊古典主義畫家大衛的作品,用寫實的手法再現了這一歷史事件的情形。
主人公馬拉是法國大革命時期&ldo;雅各賓派&rdo;的重要領導人,為了躲避迫害,長期藏身於陰暗潮濕的地下室。他有著狂熱的革命激情,渴望改變社會,同時他又是個暴君,主張殘酷無情的鐵血政策。可以說,正是他的殘暴為自己掘下了墳墓……
厲果努力回憶著過去在畫冊上看到的有關《馬拉之死》的介紹。
那是一幅在特殊年代裡,帶有很強政治性的寫實油畫作品。如果因此而聯想到罪犯是因為政治而謀殺,顯然是不妥當的。首先,受害者並不是政壇人物;其次,政治犯往往採取縱火、爆炸或投毒等危害性更大的群體性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博取當權者的關注……
姚靜曼說得沒錯。
照現場分析,嫌疑人很有可能長期處於壓抑和焦慮狀態,無法透過正常途徑宣洩出去,而最終導致偏激或幻想行為的產生。
厲果皺著眉頭繼續想著。如果排除以上種種可能,儘管不願意,也尚未有足夠的證據,可現場的跡象依然表明:他們很有可能遇到了一個變態連環殺手!
而《馬拉之死》所象徵的內涵,正是罪犯內心焦慮的外延:想要宣洩的情感內容。
稍作思考後,厲果進一步把嫌疑人判斷為&ldo;隨機殺人的宣洩型系列殺手&rdo;,然後他給出了對嫌疑人的初步描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