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3 頁)
墨子對自然人性的理解,是一種基於小生產勞動者求溫飽,求生存的要求。墨子把這種對自然人性的理解擴充套件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認識。對&ldo;人之所欲&rdo;的理解各不同的社會階級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墨子是將衣食溫飽這類人生存和繁衍最基本的條件作為&ldo;人之所欲&rdo;的具體內容。《說苑》有段墨子佚文記載:&ldo;今當凶年,有欲予子隋侯之珠者,不得賣也,珍寶而以為飾。又欲予子一鍾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將何擇?禽滑釐曰:&l;吾取粟耳,可以救窮。&r;墨子曰:&ldo;誠然,則惡在事夫奢也。長無用好末淫,非聖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後文,此聖人之務。&l;&rdo; 這段佚文很清楚地說明墨子對人之所欲的理解,對小生產勞動者來說,食飽,衣暖,居安,能獲得生存繁衍的基本條件,就是他們之所欲:墨子將具有這種具體內容的&ldo;人之所欲&rdo;作為一種基本的價值尺度,以它來判斷道德標準和言行準則的善惡、美醜。&ldo;人之所欲&rdo;就成為墨子功利主義的核心內容和基礎。墨子所談的功利都是以滿足人之所欲為目的的,&ldo;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rdo;。 對墨成功利觀的分析,應該看到他從小生產勞動者立場出發,強調的對物質生活需求以保障生存的這一基本立場,從某種意義上可說,墨子的功利觀正是小生產勞動者為了維護自己生存和物質利益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價值觀。
墨子強調&ldo;人之所欲&rdo;的自然人性論,說明瞭幾個問題。
其一,小生產勞動者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正在崛起,他們對自己的生存權利和慾望,明確地表明瞭自己的立場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這種要求進一步促使、推動他們在經濟、政治活動中表現自己的這種願望。墨子的功利觀以理論形式反映了小生產勞動者這種&ldo;人之所欲&rdo;的自然人性論。衣、食、住、行,生兒育女,這些人類基本的生存需求,小生產勞動者是在與貴族奢侈浪費的生活相比較之後,更為明顯地感覺到,也更有強烈的渴望和要求。&ldo;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rdo; 社會的不平等刺激了他們,引起了他們的憤慨。他們認為庶民與貴族一樣也有同樣的食、性之類的人類基本需求,應該得到同樣的滿足。貴族用剝奪庶民的生存權利來滿足自己的奢侈和揮霍,這是踐踏了&ldo;人之所欲&rdo;的自然人性。墨子一生為之呼籲吶喊,奔走遊說的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思想、主張集中反映了小生產勞動者的這種申訴和抗議。墨子的功利主義雖然是以求天下之利的普愛形式出現,但他的基本出發點是損有餘益不足,是以限制貴族的享受來保障庶民的生存,它具有明顯的小生產勞動者的色彩。
其二,墨子從&ldo;人之所欲&rdo;出發的功利主義和以後法家建築在集權專制,鎮壓異端,剝削百姓基礎之上的功利主義根本不同。後者是以滅人慾,存暴君為基本目的的;和孔子的仁者愛人的觀點也不同,孔子雖提倡仁者愛人,但是以重又輕利為前提的,離開人的切身的物質利益談仁義道德,不免流於空泛。另一方面,儒者輕利主要是對庶民而言。儒者認為,對庶民來說,抑制人慾,服從各種禮規,克己夏禮,就是仁和義了墨子認為,滿足&ldo;人之所欲&rdo;才是利,&ldo;利,所得而喜也&rdo;。&ldo;害,所得而惡也。&rdo; 喜利而惡害,欲福而拒禍是人的自然本能,上至帝王下至庶民莫無如此概無例外。所以,墨子認為求利就是行義,&ldo;義,利也。&rdo;這裡,每個人都是自然物慾的實體,沒有高低貴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