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開始相互放血(第2/4 頁)
大宦官梁師成關係很密切。
梁師成是宦官中的文人,與童貫正好是一文一武。他貌似忠厚老實,實則心存奸詐。他是趙佶身邊的大紅人,凡御書號令皆出其手。他多選擇善於書法的小官學習仿效趙佶的詔書字型,摻雜詔書奉旨意而頒佈,朝廷大臣沒有人能辨別的。也就是說,他甚至有更改趙佶聖旨的能力。以至於即使是蔡京、蔡攸父子對他也要獻媚攀附,人們都視他為“隱相”,他所擔任的官職竟然有上百個之多。
還有,梁師成自言是蘇軾出子。
所謂出子,乃有孕之妾被休棄後所生之子。
世人大多不信梁師成是蘇軾的出子,但這也許是真的。
在這個時代,像蘇軾這樣大名鼎鼎的文人,身邊都有不少姬妾,何況蘇軾又是一個風流成性的傢伙。據說,他曾經在惠州遣散了身邊所有的姬妾,只留下一個王朝雲與己為伴。
由於黨爭的緣故,趙宋王朝禁止讀蘇軾的文章,甚至連他的書信都被官府給毀掉了。
梁師成跟趙佶求情說:“先父犯了甚麼罪,以至如此?“
從那以後,蘇軾的文章才逐漸出現。
梁師成對蘇軾留下的子孫也非常照顧,兩家的關係也非常不錯。
另外,梁師成還是有些才學的,大觀三年,他參加科舉考試,竟高中進士第一甲第十一名。
也正是因為如此,趙佶對梁師成一直青眼有加,對梁師成極為寵信。
而梁師成和童貫一直不對付,所以梁師成想找個讓他順心的人來取代童貫。
梁師成選中的人便是“頗懂統兵”的譚稹。
另外,梁師成跟取代蔡京成為宰相的王黼關係極好。
王黼待梁師成像對待父親一樣。
可以說,王黼之所以能成功取代蔡京,有很大程度都是因為有梁師成幫王黼。
——梁師成天天伴在趙佶左右,對於揣摩趙佶的心思,很有一套。王黼就是靠著梁師成的提醒,才能屢屢猜中趙佶的心思,讓趙佶將王黼引為知己,以為王黼能代替蔡京,幫他掌管好趙宋王朝這艘鉅艦的舵。再加上,王黼堅決支援聯金滅遼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個計劃,蔡京不支援這個計劃。王黼便如願以償地成了趙宋權相。
如今,梁師成、王黼以及譚稹組成了一個鐵三角,準備包攬趙宋王朝的絕大多數權利。
梁師成和王黼也在大力培養譚稹,準備用譚稹取代童貫。
也正是因為如此,見東南的事捂不住了,王黼保舉譚稹前來東南平叛,而梁師成又從中斡旋,這才讓譚稹來東南剿滅方臘、方百花兄妹二人。
第四個,跟趙宋王朝歷任皇帝一樣,趙佶也不信任武將,所以他特別喜歡用沒有威脅的宦官來統兵。
所以,王黼和梁師成保舉譚稹來東南平叛,正中趙佶的意,趙佶立即就派譚稹擔任兩浙制置使,全面負責東南的平叛工作。
譚稹一到鎮江,就將江陰軍、興國軍、信陽軍、漢陽軍、天長軍、高郵軍、建安軍、淮陽軍、漣水軍全都召集到了鎮江,湊集了五萬大軍,加上附近主動來投的地主武裝,號稱二十萬大軍,實際上也有八萬人馬了。
有人跟譚稹建議,這八萬人馬可據險而守,等待朝廷發來大軍,再一同南下去剿滅叛匪。
還有人跟譚稹建議,當務之急是訓兵秣馬,以守為攻,待機而動。
可譚稹此來,目的就是用那些村夫刷軍功的,哪能等別人來分潤他的功勞?
所以,譚稹當即就否定了那些怯戰將領的想法,想要將他這八萬多人馬一分為二,一部順著京杭大運河直撲杭州,另一部從江寧府南下直撲歙州,竟然是想同時將江鴻飛和方臘剿滅。
就在這時,有從蘇州逃回來的人對譚稹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