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5 頁)
擔�切♂套癰�愀奼稹��懶恕��悴皇且�誦穆穡俊閉庖淮蔚那樾穩床煌��靶∧嘎斫雷鷗剎藎��牛�盼胖魅說氖幀!庇謔牽�矸頡敖駁糜辛司ⅲ�桶研睦鐧幕巴懲辰哺���恕薄H繽�耘5�僖謊��牙鮮蠛吐淼弊鐾�啵�遊��粢蚨�誦竽�妗U庖彩前嚴胂蟮閉媸檔謀硐鄭�彩且恢中榛謾⒚醞�男睦磣刺�U庵直涮�窒螅�諶嗣歉械焦露牢摶饋�儻櫱睦抵�適僑菀追⑸�摹U饈喬楦惺惴⒌囊�螅��楦惺遣荒芮�腫暈矣臚飩縭攣鐧摹!按豪蔥氖縷舅�剩課┯辛鼻八�嘀�薄K�嘣謖饈北慍閃酥�簟L瞥�諾v有一首七絕: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寫的是宮女深夜孤寂無聊,燈前斜拔玉釵,從燈焰裡救出一隻可憐的飛蛾。飛蛾投火正如良家女子入宮。這無意識的動作表現了她對生命、對自由的嚮往。她不忍看見飛蛾同自己一樣,陷入如此悲慘的境地。在這一瞬間,她泯滅了人類和昆蟲的界限,把飛蛾看成自己的同類,與它同病相憐——實則是憐惜自己的悽慘命運。只是她沒有意識到而已。
當一個人孤寂時,不僅動物可以成為知音,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一切有生之物和無生之物都可以成為抒發物件,對月傷情,見*淚便是例證。約翰·克利斯朵夫在孤獨中,曾把萊茵河作為惟一的知己:“他惟一的朋友,聽到他吐露思想的知己,只有在城裡穿過的那條河,就是在北方灌溉他故鄉的萊茵,在它旁邊,克利斯朵夫又想起了童年的夢境。”一位英國年輕姑娘珍妮·古多爾,隻身在非洲叢林考察黑猩猩的行為習性時,曾這樣寫道:“一年以後我發現自己有些古怪了。比方說,我開始和沒有生命的東西談話。我總是向我的峰頂道早安,或者走在路上向我汲水的小溪問候。我突然對樹木發生了興趣,用手去撫摸老樹粗糙彎曲的樹身,或者去撫摸光滑涼爽的幼樹,彷彿能感到它們的汁液在搏動。……我頂喜歡下雨時坐在森林裡,聞著溼潤的空氣,傾聽雨點打在葉子上的‘嗒嗒’聲,彷彿我已融進這夢幻似的綠褐色的世界裡了。”《黑猩猩在召喚》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5—56頁。
1 從“對牛彈琴”說起(2)
這種心理變態現象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文藝創作中都是習見的。人在悲哀、寂寞、孤獨中,在人世間得不到溫暖和同情之際,就必然寄情於自然,和小草對話,聽天籟之樂。“鄉無君子,則與雲山為友;裡無君子,則以松柏為友;坐無君子,則以琴酒為友。”元結:《丐論》載《全唐文》第三八二卷。尤其在忠貞賢士、怨悱君子眼中,則美人明月、芳草珍禽,無往而不可借之抒發我之懷抱,亦無往而不可自其窺見我之性情。荷蘭畫家谷訶(Gogh)曾經對一朵小花這樣說:“小小的花,你也能喚起我一種用眼淚都不可測知的深刻的思想!”轉引自豐子愷:《繪畫與文學》開明書店1934年版第23頁。在我國古典詩詞中這類詩句俯拾即是: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溫飛卿)
一鬆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辛棄疾)
綠水解人意,為餘西北流。(李白)
山光水色與人親。(李清照)
帶酒邀青山,青山雖雲遠,亦似解公顏。(蘇軾)
舊交只有青山在,壯志皆因白髮休。(陸游)
正須閉口林間坐,莫道青山不解言。(王陽明)
月亮也是親愛的伴侶和知音。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張泌)
惆悵歸來有月知。(姜夔)
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蘇軾)
南窗兩橫卷,
一讀一沾巾。
只有三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