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2/2 頁)
由丞相一個人說了算,軍隊由太尉一個人說了算,皇帝很容易被架空。而三省六部制劃分了行政決定的環節,規範了許可權銜接,使程式中每個環節的許可權都縮小,自然每個人專權的機率就降低了。相對而言,尚書省實權最大,總攬六部基本上也就總攬了朝政實務,尚書令很接近丞相。對此,隋文帝規定尚書令不實授,左右僕射共同主持尚書省實際工作。後來,中書令、侍中也都成為虛銜,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主持兩省實際工作。核心權力部門長官名不副實,相對分散了權威,從此形成了重要職務不設正職,而由左右副職共同主持工作的慣例。當然,久而久之,左副職自然就成為一把手,比如到宋朝已經公開將尚書左僕射稱為首相,但這種名不副實的一把手終歸比名正言順的丞相弱勢一些。
當然,宰相不容易專權了,皇帝本人也不容易了,新制皇帝的許可權也受到了極大限制。隋文帝時形成了報批制和常務委員會制的雛形,這種模式比三省六部的外在形式影響更為深遠,真正傳承至今。
以往只要三公九卿忠於皇帝本人,皇帝可以透過他們比較自由地接受報告和下達命令,而從隋文帝起報批制漸成主流。三省六部制要求行政事務均由六部出臺初步方案,依次上報給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和皇帝。現在遞送奏章的就不是個人,而是部門,報送的意見代表了一個部門的正式決議,權威性大大提高,就算是上級也不太好意思否決。而且在這種機制下上級一般只能被動接受報上來的方案,批示權僅在同意和不同意之間。比如皇帝或宰相想要任命某人為某職,這必須由吏部報上這樣的任免方案,再由宰相報給皇帝批示同意,如果吏部不這樣報,或者宰相不予轉報,那就無法正式任命。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