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2/2 頁)
終卻是失敗。法軍犧牲了十八萬七千人 [ 作者註:根據尼爾裡帶回來的人數。法國官方歷史提到在4月16日-30日,死亡人數是九萬六千一百二十八人,另一種估計是十一萬八千人。 ] ,德軍則是十六萬三千人。尼爾裡被免職,貝當將軍接替了他的職務。法軍計程車氣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在5月25日到6月10日之間,就有五十四個師叛變。
此時,發生了改變整個戰爭局勢的兩件大事。3月8日在聖彼得堡發生了暴動;11日,帝國的禁衛隊舉行叛變;次日,革命風暴席捲了這座城市。沙皇尼古拉二世於15日退位,由羅夫親王領導組成了一個臨時政府;22日,這個臨時政府正式被同盟國承認。第二件大事是,美國於4月6日對德宣戰。
這兩件事的效果是什麼呢?估計會有兩股巨大的血流輸入到法國的戰場上來。因為一個國家既已處在革命的浪潮之中,它就不可能再向外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所以,德國人有一切理由期望,在年底之前把100萬人送到西線戰場上去進行增援。同時,英法兩國也有理由期望,在不遠的將來,他們能從美國得到至少一百萬人的增援。因此,在三月接替布賴恩德內閣的李波特政府,建議暫停一切進攻行動,等到美國的援助到來以後再採取行動。這是因為,此時的法軍已經是疲憊得不堪一擊了。
可是,黑格、羅伯森、貝當和尼爾裡,卻各有各自的想法。羅伯傑在一份正式的備忘錄中寫道:&ldo;我們一致認為,只要對有限目標採取不斷的攻擊行動,並且充分利用我們的炮兵,就有可能達到我們的目標。我們希望,透過這種手段以最低限度的損失來達到我們的目的。&rdo; [ 作者註:《軍人與政治家》,第2卷第235頁。 ] 勞合-喬治先生採納了這一策略,可是,他不久之後又改變了主意,回復到他在一月份提出的那個計劃,並企圖同義大利進攻奧國的計劃相互配合。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