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5 頁)
扮顯得洋氣,同學們都叫她“小洋人”。她聽不大懂孩子們的本地口音,交流起來困難,她有時感到很孤獨。在她不上學的時候,爺爺總是願意帶上她到各處走走。許多年後她回憶說,就是在邯鄲,她第一次見識了棉花,原野上那一片片潔白的棉花令她好生喜歡;她還認識了很多的農作物,大開了眼界。她還說,老爺爺那時就教導她,要學會接觸社會,深入社會,瞭解社會,不能與社會有距離。後來,在她長大成人後,爺爺總是提醒她,要把自己融入社會和時代中,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父親聽說,離邯鄲30公里遠的何橫城大隊,科學種田搞得不錯,這裡人多地少,他們經過試驗,摸索出“間作套種”的耕作法,兩年裡種了7茬莊稼。父親興致勃勃去了,而且一連去了好幾次。
父親第一次來到何橫城,隨行人員向大隊支書李合貴介紹說:“這就是聶榮臻元帥。”
純樸的鄉親們上上下下打量父親,李合貴哈哈一笑,半開玩笑地說:“像龍、像虎,像個大官。不愧是大元帥呀!”
父親同村民們一一握手,說:“聽說你們的生產搞得很好,特來這裡學習。”
他們開始時有些緊張,後來看到面前這位穿布衣的元帥沒有一點架子,就放開膽量,七嘴八舌地講起了科學種田,時而放聲大笑,父親頻頻點頭。臨走時,父親說:“人總得吃飯穿衣,像你們這樣立足農村,為國家人民做貢獻,我看我們的黨、國家還是大有希望的。”
第二天,意猶未盡的父親又來了,他在村子裡轉,到村民家裡東看西看,還來到養豬場、油坊和菜園,連一口水也顧不上喝。他在琢磨何橫城大隊的經驗。
父親第三次來,沒有打招呼,而是直接來到了大隊的實驗農場,找到正在忙碌的李合貴和他的兒子李明山。父親單刀直入地說:“我過去是主管科學的,你們是農業戰線上搞科學種田的,咱們有共同點。我雖然不懂農業種植,但我知道科學對農業是十分重要的,農業也是一門科學,而且你們已經做出了成績。今天,想請你們再給我講講怎樣科學種田。”
他們乾脆坐在地頭,李合貴和他的兒子李明山詳細地講開了,講他們怎樣“間作套種”,怎樣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在同一單位面積上使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獲得了豐收。
在北方大部分地區處於貧窮低產的情況下,何橫城大隊糧、棉、油產量卻連年翻番,令父親欣喜不已。他稱讚說:“你們做得很好,真不簡單,這個經驗推廣出去,吃飯穿衣就不成問題了,我回去後要向中央報告你們的情況。”
回到邯鄲住所,父親便把何橫城大隊科學種田的情況,向中央寫了報告。
第四次來何橫城時,父親對李合貴說:“我已經向中央寫了報告,把你們的成績報告給了周恩來總理。”李合貴聽說周總理都知道他們大隊了,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帶父親參觀大隊的養雞場,父親邊看邊問,這是什麼品種,產蛋怎樣,防病、餵養的情況等等,不厭其煩地問。其間,父親見飼養員用力一吹哨子,不論多遠的雞都能飛跑而至,樂開了懷,說:“養雞也能軍事化呀,哨子一響,就能集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我還能做點什麼?(4)
父親還是發現了問題,他對李合貴說:“你們的雞品種不好,需要改良。”
回到邯鄲住處,父親就給北京打電話,說是自己掏腰包,讓買200只名為來亨雞和九斤黃的優良品種雛雞,要快些送到何橫城大隊,送給鄉親們飼養,並說這種雞比鄉親們餵養的土雞成長快,產蛋多。
在京的周均倫秘書很快照辦,把雛雞運到了何橫城。30多年後,有記者去採訪周均倫,他仍然感慨地說:“從這件事上你們就可以看出,我們的聶帥太愛科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