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4 頁)
閩中第一水戰名將陳誨,站在建州水寨內的一艘小船上,巡視著四周其他戰船的準備工作。船是三丈多長、四五尺闊的走舸,尾部有個小船艙,人走進去連腰都站不直,所以開船的時候裡面只能坐一些待運計程車兵。這種小船,擠一擠每艘可以搭載水兵和陸軍總計四五十人。船艙上面有一根高不過一丈的桅杆,雖然短小,卻勝在可以放倒過來,這樣在風力不順的時候或者操舟危險較大的時候就能讓船保持靈活和重心。
此刻,所有的桅杆自然都是放倒的,草蓆扎束的硬帆也全部收起捆好,陳誨之所以讓水兵們都這麼做,是因為他深知閩江上游在枯水季節是很危險的,升起風帆很容易讓小船制動困難,在曲折的河道中撞上江岸或者礁石。
……
陳誨當然不願意在隆冬時節帶著麾下人馬用這種小船去奔襲吳越軍隊根據他的情報,福州的吳越水師裝備的戰船都比他的大幾個數量級無奈自己的頂頭上司、掛著南唐樞密副使和永安軍節度使兩個頭銜的文徽執意堅持趁此機會偷襲,自己又有什麼辦法違抗軍令呢?
陳誨還記得,那天樞相大人在用軍令壓服自己之後,又拍著自己肩膀溫言安慰的臺詞:“巨訓,讀過《唐書》麼?知道‘李雪夜入蔡州’的典故麼?你陳巨訓都知道如今隆冬時節閩江上游行不得大船,那吳越人能不知道?你都覺得我們此時不該出擊,吳越人豈不是更加疏於防備?今日本帥就要讓你追跡古人,來個‘陳誨雪夜入福州’!”
《唐書》陳誨沒有讀過,因為此書正是後晉朝編纂,如今成書還不過數年,自然不普及。不過“李雪夜入蔡州”的輝煌戰績,作為一個武將只要不是太無知,基本上都是瞭解的。正是那番言語,激起了陳誨心中的冒險精神。
節帥是紙上談兵還是真的當世儒將,就讓戰果來驗證吧。
見水兵都做好了準備,待運的馬步軍兵也都上船完畢,陳誨大手一揮,讓身後的鼓樂隊吹響了出擊的號角,敲響了開船的戰鼓。在鼓角指揮之下,一艘艘小船從水寨中魚貫而出,駛入閩江。水寨的出入口與閩江水位相若,所以水寨中的水基本上是靜水,一旦駛入閩江之後,明顯的水流落差很快讓船隻加到了一個比較危險的速度。
在上游,划槳基本上是不需要的,控制船隻主要靠的是撐篙。偶爾有槳櫓伸入水中,也是起到舵機的效果,因為小船往往不會裝舵。
前朝李太白有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說的是船行三峽時的炫目極速,在木質船舶時代,人類行船所能達到的最大極速就是在陡峻的江河上順水漂流,武夷山區的閩江雖然短小,落差水勢卻是不小,南唐水師的小船一艘艘如同漂流衝浪的樹葉一樣迴旋激盪,一個時辰就能飆出好幾十裡地。
來自偏北地方州郡的南唐士兵也不能說不諳水性,兩淮、江西等地都算得上是水鄉。不過江淮之地所謂的通水性和閩地的通水性也是不同的,畢竟平原上的大江大河上行船比山區陡峻的河流要安全得多,也沒有那麼顛簸,這就好比後世你能夠適應長江行船的人不一定能適應溪流湍急之處的皮划艇漂流。
很快,船開出沒兩個時辰,那些從兩淮、江西等地而來的南唐客兵都開始在船上嘔吐起來,其餘縱然沒有嘔吐的,也大多出現了頭暈目眩、手腳發軟等不適症狀,表現和閩地本土的降兵降將不可同日而語。
“唉,樞密副使大人強行出兵,如此節氣水文,大船開不得,北兵根本不堪閩江行船,便是到了福州,又能有多少戰鬥力?”
看著那些強行上船行軍的北方馬步軍兵被顛簸得七葷八素,陳誨心中暗暗焦急,不過閩江之中一旦把船放下來那就沒有回頭路了,只能是硬著頭皮往下衝。
船隊黎明出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