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魏王泰恃寵驕橫,久有奪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設法取代太子長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收斂,這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滿。而太子承乾感覺到自己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便暗中聯絡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陰謀發動政變。只是很快事機洩露,李承乾便被太宗廢為庶人。
這時候,太宗有意立魏王泰為太子,但大臣們提醒他,如果堅持就這樣立魏王泰,就必須先殺了晉王李治,否則,日後必有一場奪位大亂。
這期間,太宗還與李承乾有過一次面談。承乾說:&ldo;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魏王久有奪嫡之心,只恐被他加害,才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一幫兇險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這是中了他的圈套了。&rdo;
貞觀十七年四月初的一天,太宗在兩儀殿的朝會結束後,單獨留下了長孫無忌及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世勣和褚遂良等,旁邊侍立的是惴惴不安的晉王李治。他說:&ldo;我三子(齊王、太子和魏王)一弟(漢王),所為如此,我心實在失望已極,百無聊賴。&rdo;說罷,竟然自往御座之上,抽出佩刀欲自刺。長孫無忌等人無不大驚失色,爭著上前,一面扶抱起太宗,一面奪下了他手中的佩刀,回手將佩刀遞給站在一邊的晉王李治。長孫無忌似乎明白太宗此舉究竟為何,也不再繞彎子,請他將心事賜示。此刻,太宗才回答道:&ldo;我欲立晉王。&rdo;須知,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孃舅,他聞聽此言,正中下懷,馬上就毫不猶豫地說:&ldo;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rdo;太宗對晉王說:&ldo;你的舅舅應許擁立你了,還不快快拜謝。&rdo;晉王於是急忙下拜。太宗又對長孫無忌等人說:&ldo;公等既符我意,不知道外面會有什麼議論?&rdo;無忌曰:&ldo;晉王仁孝,天下歸心久矣。乞望陛下試召問百官,必無異辭。若有不同者,乃是臣負陛下,罪當萬死。&rdo;太宗見狀,也就不再猶豫。於是聚百官於太極殿,詢問諸子之中誰最適合被立為嗣君,眾人異口同聲:&ldo;晉王仁孝,當為嗣!&rdo;太宗見晉王李治居然成為眾望所歸,也一時龍顏大悅。
大明宮麟德殿遺址貞觀十七年(643)四月七日,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太宗在太子承乾被廢以後沒有選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後世子孫看到儲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謂經營而得。而李治能夠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又是因為他的&ldo;仁孝&rdo;與不爭。關於李治的&ldo;寬仁孝友&rdo;,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李治小時候剛一開始學習《孝經》,太宗就提問他有關書中的要義,李治這樣回答:&ldo;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rdo;太宗十分滿意,誇獎他說:&ldo;能夠做到這一點,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rdo;
事實證明,太宗憑藉李治的&ldo;仁孝&rdo;而作出的這一決定,得到了長孫無忌等朝廷親信大臣的擁護和支援。選立李治以後,太宗在當月下詔降魏王泰為東萊郡王,後來又改降為順陽王,流放均州鄖鄉(今湖北均縣北),貞觀二十一年,進封濮王。
太宗希望李治儘快成熟起來,成為一個合格的儲君,便把大量心血傾注到對他的教育上。每逢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使李治得到實際的政治鍛鍊。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借題發揮:看見李治吃飯,就說:&ldo;你要知道稼穡的艱難,不奪農時,才能經常有飯吃。&rdo;見李治騎馬,就說:&ldo;你應知道不盡其力,才能常有馬可騎。&rdo;見李治乘船,就說:&ldo;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