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2 頁)
我覺得,雕刻家不太可能憑空想像出一個真實的種族臉上所有的五官特徵。因此,將一個種族的五官特徵具體表現在一尊雕像上,雕刻家需要一個活生生的人充當他的模特兒。
我繞著這尊巨大人頭像,來回走了好幾趟。它是用一整塊玄武岩雕鑿而成,圓周22英尺,高几乎8英尺,重達19.8噸,整張臉孔鮮明地呈現出&ot;具體真實的種族特徵&ot;。事實上,如同我在聖狄亞哥&iddot;圖斯特拉城和崔斯薩波特城看到的其他雕像,這尊人頭像顯露的五官特徵,毫無疑問是屬於黑人的。
讀者不妨看一看書中的圖片再自行做出判斷。我個人的看法是:奧梅克人頭雕像呈現出一個&ot;真實的&ot;黑人,在五官的描繪上極為精確。這些體格健壯、相貌堂堂的非洲男子如何出現在3000年前的中美洲,學者至今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我們也無從判斷,這些人頭像究竟是不是在3000年前雕刻的。在同一個坑洞中,考古學家也發現木炭屑。透過碳-14。鑑定,我們只能測出木炭屑的年代。推算雕像的真正歷史,過程複雜得多。
懷抱著這樣的思緒,我繼續漫步在拉文達廢墟奇妙的雕像間。它們彷彿在悄聲傾訴遠古的秘密‐‐蜷縮在機器中的那個男子的秘密、黑人人頭雕像的秘密……最重要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傳奇所蘊含的秘密。奎札科特爾這位傳說中的神祗,說不定是活生生的真實人物,因為:在拉文達廢墟出土的雕像中,除了五官具有黑人特徵的那些外,還有一些雕像呈現出白種人特有的容貌:高鼻深目,身材頎長,滿臉鬍鬚,身穿長袍……
第18章 來自異鄉的神秘客
194o年代,美國考古學家馬休&iddot;史特林在拉文達廢墟進行挖掘,發現一些極為珍貴的文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塊雕刻著&ot;蓄鬍男子&ot;肖像的石碑。
上文提到,位於拉文達的古代奧梅克文化遺址,是沿著一條指向正北偏西八度的軸道設計和配置的。這條軸道的南端,矗立著一座100英尺高、塔身有凹槽的圓錐形大金字塔。塔旁地面上有一道類似路肩的邊欄,約莫1英尺高,圍繞著一個長方形的場地,大小相當於一般街廓的1/4。考古學家挖掘這道邊欄時,出乎意料地發現,它其實是一排圓柱的上半截。覆蓋在上面的好幾層泥土被清除後,這些高達10英尺的圓柱立刻顯露出來,總共有6o0多根,緊密地排成一列,形成一道堅固無比的柵欄。這些柱子全都用整塊玄武岩雕鑿而成,從6o多英里外的採石場運送到拉文達。每一根柱子重達2噸左右。
幹嗎要費那麼大的氣力呢?辛辛苦苦建立這道石柵欄,究竟要保護什麼呢?
即使在開挖以前,一塊巨石的頂端就已經凸出地面,位於圍場中央,比周圍的&ot;路肩&ot;高出大約4英尺,陡峭地向前傾斜。石塊上面雕刻著密密麻麻的影象。這些影象向下延伸,消失在層層疊疊、厚達9英尺、將這道古代柵欄掩埋起來的泥土中。
史特林率領的考古隊花了兩天工夫才挖出這塊巨石。原來它是一塊龐大的石碑,高14英尺,寬7英尺,厚幾乎3英尺。石碑上的雕像顯示兩個人相遇的情景。這兩名男子身材都很高大,穿著華麗的長袍和精美的鞋子,趾端微微翹起。其中一個人物面貌模糊,四肢斷裂,原因可能是泥沙的侵蝕,也可能是遭人蓄意破壞(這種情形經常發生在奧梅克雕像上)。另一個人物則完整無缺。後者顯然是一個白種男人,鼻樑高挺,頦下蓄著一綹飄逸的長須。考古學家驚嘆之餘,都管他叫&ot;山姆大叔&ot;(uncle sa)1。
我繞著這塊重達20噸的石碑來回踱步,心裡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