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2/2 頁)
哪不舒服,每次還是扭扭捏捏地去敬酒,整個過程伴隨著緊張和焦慮。直到有一天,幾乎是一覺醒來,你突然發現以前不愉快的體驗完全煙消雲散。你揮灑自如長袖善舞,由被動變主動,只覺這敬酒的禮儀實在是世間最正常不過之事,不敬反而覺得不舒服了。你知行合一了。
再比如,小時候你跟院子裡的小朋友玩躲貓貓,藏這藏那,非常危險,每次總是被父母訓斥,你也知道自己不對,但還是忍不住去玩。直到有一天你看了新聞,發現躲貓貓真的可以躲死人,於是你害怕了覺悟了,從此金盆洗手再也不玩躲貓貓了。你知行合一了。
又比如,你知道縱慾傷身,嫖娼不好,每次一拿到工資還是屁顛屁顛往按摩店跑。直到有一天,你看見了媒體上關於愛滋病患者的統計資料嚇個半死,然後又遇到了自己平生的真愛,便決定洗心革面,再也不生活糜爛了。你知行合一了。
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以謂之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不可只依他說些孝悌的話,便稱其知孝悌)。真切篤實的知就是行,明覺精察的行就是知。明覺狀態的良知包含了行,一念發動處(意)即是行(事),不容任何間斷,絲毫猶豫。
王陽明之所以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強調知行合一,就因為他太清楚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要想做到知行合一,難如登天。
早在貴陽書院講學時,陽明就悟出了知行合一。
龍場的磨難使他意識到,環境的存在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要想建功立業,首先必須尊重環境,順應環境,任何事業都是從處理好與眼前環境的關係開始的。並且,這種順應不是違心的、偽裝的,而是調整與糾偏之後此心與環境的逐步契合。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