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雖然已經沒留下別的痕跡,但卻把戰場實況的聲音,陰差陽錯的“錄”到了石頭上。山上倒是有一篇很大的墓地,確是本地抗日將領和士兵的墓,與明軍和清軍早已無關了。
山上的風景很不錯,我和李姐還有表舅,邊信步走在山裡的樹蔭中,享受著陣陣涼爽的山風,並聽表舅滔滔不絕的,講著各種有趣的歷史典故,非常的愜意。
我們走進了抗日將士烈士陵園,在一個亭子裡坐下來休息。李姐貼心的從包裡掏出幾罐飲料,分給表舅和我。
表舅雖然七十多歲,但因為經常鍛鍊,所以體力非常好,在山裡走了這麼長時間,竟然沒有一絲倦色。
“你老人家身體夠棒的,比我體力還好,我走這麼長時間都累了,你還神采奕奕”我由衷的說。
表舅只是淡淡的笑了一下:“其實啊,我身體一直不是太好,年輕時可謂是體弱多病,一直到前兩年,身體更是每況愈下,還得過輕度的腦溢血,不過多虧了那個人,使我這兩年,身體生病反倒少起來,並且體力竟然有越來越好的感覺”。
我順著表舅的手指方向看去,竟然是不遠處的一個墓碑,墓碑上寫著“愛國將領王正魁之墓”王正魁?不就是表舅上次講瞎子的故事時,提到的那個國民黨將領王正魁嗎?難道他後來死在抗日戰場上了嗎?
老頭看到我一臉困惑,笑著說:“沒錯,就是上次我提到的那個王正魁,不過他是去年才去世的,上級為了紀念他在抗戰中的功績,省裡**部特批他安葬在這裡”。
“那您和王正魁一定有過往來嗎?也肯定沒少問他、關於那個神秘瞎子的事情吧?”李姐也好奇的問。
表舅默默的點了點頭,眼睛看著那個王正魁的那個墓碑,彷彿又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中。在青山環抱著的、蔭涼而僻靜的小亭子裡,我和李姐又沉浸在表舅講述的奇妙世界裡。
表舅和王正魁認識,還是在四年前。一次抗日勝利的紀念會上,王正魁作為嘉賓,被邀請上臺發言,而表舅作為文化界人士,也參加了那次會議。當主持人報出“王正魁”的名字時,表舅馬上渾身一震他研究瞎子的奇聞異事時,對“王正魁”這個名字太熟悉了。
難道這個王正魁,就是書裡記載的那個、和瞎子有過直接接觸的王正魁?難道是同名同姓嗎?但從經歷、年齡上,這個王正魁和書中的那個,幾乎完全吻合。
表舅在好奇和興奮中,好不容易捱到會議結束。便有點迫不及待的過去和王正魁打招呼,湊巧的是,王正魁還是表舅的忠實讀者,表舅寫的好幾本書,王正魁都認真讀過,並很早就注意這個作家鄉黨的作品。而表舅則旁敲側擊,探問這個王正魁的家鄉和經歷。最後證實,這個王正魁,正是書裡提到的那個。
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表舅畢竟是文化人,心思很細,一開始並沒有貿然問關於瞎子的事因為這個神秘瞎子的身上,畢竟籠罩著太多的忌諱和隱秘,他怕一開始就談這個,王正魁會有牴觸情緒,就沒辦法更進一步深入瞭解了。
令表舅吃驚的是,其實這個王正魁,一直都住在這個小縣城裡!自己竟然一點都不知道。從那以後,表舅經常去看望王正魁,兩個老頭只要一見面聊天,就要好幾個小時。但表舅卻非常慎重,一直覺得時機還不成熟,所以從未主動的問過關於瞎子的事。
更多的是談王正魁在和戰場上,和日軍的作戰經歷。王正魁既受過正規的軍事院校的教育,又有那麼多的實戰經驗,所以一講起打仗來,便滔滔不絕。
有一次,倆人在公園裡鍛鍊身體,看著王正魁魁梧的身材,我表舅開玩笑的問:“王將軍,以您這樣的個頭,是不是目標比較大,同樣是在戰場上的話,中彈的機率,是不是比個頭小計程車兵大很多,所以您能經歷槍林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