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5 頁)
與人打交道的外交事務中去。人都是可以結交的,關鍵是看看制約條件是什麼。
志同道合就是一種制約條件,在這個制約條件下,志同道合的人就一定可以結交。酒肉美色也是一種制約條件,在這種制約條件下,就可以與酒色之徒交朋友。金錢與奇貨也是一種制約條件,在這種制約條件下,就可以與貪財之人交朋友。土地田宅也是一種制約條件,在這種制約條件下,就可以與貪婪之人交朋友。
總之只要我們摸清了別人的真實內心活動,就沒有切入不進去的!無論出入、親疏、去就、思求,都可以隨心所欲,辦成所有想辦的事。出無障礙,入無徵兆,獨往獨來,沒有人可以阻擋。
高山流水覓知音
高山流水覓知音
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被人們津津樂道了幾千年。
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家。荀子在《勸學篇》中說:“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就是說匏巴彈瑟時,連水裡的魚都要越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草料的馬也仰首而聽,高度評價了伯牙的演奏技術。
伯牙的成就來自其師成連的獨特教學方法,他年輕時跟成連學琴三年,技巧已經掌握,就是達不到精妙的地步。成連稱要帶他去見自己的老師,就把他帶到了蓬萊山,成連將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則乘船而歸。伯牙獨處山上,“近望無人,但聞海上汩沒崩澌之聲,山林杳冥,群鳥悲號,伯牙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將聽到的聲音,看見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懷之中,果然韻律與心神合而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
俞伯牙在蓬萊仙島上學到高超琴藝後,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之職。他奉命編修樂譜,專程去楚地採風。
一天,俞伯牙帶著琴僮順漢水而下來到長江口,突然烏雲蓋頂,狂風大作。霎時之間,波湧浪翻,驚濤怒吼,將俞伯牙所乘的船顛得起伏搖晃。俞伯牙待風住雨停,站在船頭一看,只見月兒初升,掛在崖頂,月影沉碧,波瀾不驚,杜鵑啼鳴,更添幽靜,不禁觸動樂思,犯了琴癮。他便回艙開囊取琴,對著明月和浩蕩的江水彈撥起來。一曲尚未彈完,突然琴絃斷了一根,按當時的說法,只有遇到懂得音樂並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琴絃才會崩斷。伯牙走出船艙,果然見到有一個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的樵夫,他手裡拿著一把斧頭,地下放著一捆柴。
伯牙就高興地請他到船艙中聽琴,換好琴絃後,伯牙先彈了一首《高山》,樂曲剛完,樵夫就讚歎說:“太好了!多麼巍峨的泰山啊!”
伯牙隨即又彈了一曲《流水》,音樂一停,樵夫就讚美說:“太好了,多麼浩蕩的江河啊!”
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
後來鍾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認為知音已去,從此無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為之彈琴,遂大哭之後,將琴摔碎,畢生不再鼓琴。 。 想看書來
莊子與施惠
莊子與施惠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宋國(今河南商丘市)人,戰國時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是宋國(今河南商丘市)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區是魏國(今河南開封市),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並建議尊齊為王。
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學上他們又是一對觀點不同的對手。莊子與惠施經常在一起討論切磋學問。他們在互相爭論研討中不斷深化、提高各自的學識。特別是莊子,從惠施那裡受到很多啟發。後來惠施死了,莊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才智過人、博古通今,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