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鯉通李也(第1/2 頁)
帝王者,無人之下,眾生之巔,多寂寥,常以孤家寡人自嘲。太宗皇帝也不例外,文德皇后過世後,他基本都是在回憶過往中過活的。
而李治,這個以仁孝著稱的繼承人,便是聽著太宗那段崢嶸歲月長大的。這其中,就包括瓦崗寨,自然也就少不了謝映登這位瓦崗寨的鎮殿將軍。
對謝映登,李治是打心眼裡的佩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功名”二字說起來容易,又有多少人能像他這般,說放棄就放棄呢!
能與這樣人物相交,李治絲毫不覺得有損帝王的尊嚴。談道論法,前塵舊事,二人聊的很是盡興,即便是落座開膳,也依然興致勃勃。
上蔥燒海參時,李守義拽了一把文,前隋吳國瑩的《臨海水土異物志》記載:“土肉如小兒臂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炙食”。
其中“土肉”就是指海參,“炙食”,炙從字義上講為烤,也就是烤著吃。但李守義覺得靠幹了汁水,失去了海參的鮮味,烤的還是沒有炒的香。
當然,聽說這東西大補,聖人這麼多如狼似虎的嬪妃,的確該補一補。聖人吃的時候,李守義心裡充滿了惡趣味。
“朕想不到有生之年還能吃到孫兒做的菜,三郎有心了!”
可當那道鯉魚膾端上來,李治的臉上的笑意,漸漸變淡,沉聲道:“三郎,這是禁忌,你知道嗎?”
禁吃鯉魚,卻又屢禁不止的民風,李守義一清二楚。“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鱠鯉魚”,“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由此可見唐人不僅吃鯉魚,還吃得歡著呢。律法是律法,民俗是民俗,憑什麼律法就能改變人們千百年的飲食習慣。
老子早就說過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皇權、律法並不是讓人畏懼。老虎哥那話說的多有道理,以德服人啊!
“聖人,孫兒怎麼會不知,可這不是重點,孫兒是來請賞的。”
“請賞?朕看你是來找揍的!在謝真人面前,你抖的什麼機靈!”
抖機靈,那不能夠!昨兒得知聖人要駕臨峻極峰,山上的師兄弟們犯了難,他們手藝粗劣,難登大雅之堂,唯恐侍候不周。
李守義是皇室子弟,又是聖人的親孫兒,無論盡忠還是盡孝,他都義不容辭挑下這個擔子,至於什麼君子遠庖廚的古訓,也就顧不得了。
他是樂呵呵的下山去準備食材,打算弄點好的,孝敬祖父,總不能讓聖人吃的跟他們一樣,清湯寡水的吧!
行腳驛師兄提供的騾子,是絕對不敢用的,那噘嘴的畜生,走的比他都慢。李守義只能徒步走在雙泉嶺山澗中,哼著小曲,往崇陽觀走。
走著走著便聽到林子裡有人在嚎哭,好奇李守義走過去,就發現一個背影,把繩子都繫好了,就是便要把腦袋套進去,將自己吊死!
李守義當然要救,可跑近時,忘了注意腳下,摔了一跤,雙手不受控制的推了一把,讓那人直接吊起來了。
等他爬起來,瞧著上面的人,眼見要蹬腿玩完了,心裡那叫一個著急。還好,他身子靈巧,爬樹方便,抽出腰間的橫刀,砍斷了繩子。
等他跳下來一看,真嚇了一跳,竟然是他叔公-曹王李明!
看到救他是李守義,李明也顧不得身份了,哭的更傷心了,鼻涕眼淚一大把,嘴裡還有的沒的囈語,聽都聽不懂。
不過,瞧他傷心的樣子,估計太宗皇帝駕崩的時候,他哭的都沒這麼傷心。
“孫兒也沒辦法,只能給他弄了點水,捋了捋後背,讓他平復一下情緒,然後再問緣由。”
李明,堂堂太宗的幼子,老兒子大孫子,向來都是長輩的心頭好,可他卻是個例外,爹和兄長,都不太得意他。
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