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1/2 頁)
外交部長張群對日本駐華大使表示:希望調整中日關係,否則只有靠戰爭解決問題。19
36年6月蔣在講話中說:&ldo;中國和日本的衝突已不可避免,而且為期不遠了&rdo;。193
6年7月的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上,主戰派大占上風,確定了對日本採取強硬態度的政府
方針。蔣介石在該會上表示:&ldo;絕不容忍任何侵害領土主權之事實,如危及國家生存,則
必出最後犧牲之決心&rdo;。
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了軍人暴動的&ldo;二二六&rdo;事件,此後日本政府基本被軍
人所控制。日本&ldo;二二六&rdo;事變以後,一些軍國主義狂熱分子又開始策劃&ldo;華北分治運動
&rdo;,試圖將華北五省也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內。五屆二中全會後的南京政府,在華北問題
上以不妥協的強硬姿態和日方進行交涉,12月3日雙方的談判決裂。正在這時,發生了
西安事變。
&ldo;九一八&rdo;事變的最大&ldo;受害者&rdo;是張學良,《塘沽協定》又使張學良軍完全失去了自己
的地盤。1933年4月到1934年1月,張學良週遊歐洲各國,張回國後被任命為西
北剿匪副司令,東北軍移駐西北,執行剿滅共產紅軍的任務。張學良在失去地盤後,一改
過去的對日妥協政策,成為堅決的抗日者。張學良不滿蔣介石&ldo;攘外必先安內&rdo;的政策,
要求蔣介石停止對共產黨紅軍的圍剿,聯共一致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
等人在西安武力扣留了蔣介石,試圖以&ldo;兵諫&rdo;的方式來迫使蔣改變&ldo;攘外必先安內&rdo;的
政策。
當時國內的許多人雖然對蔣介石的對日妥協政策不滿,但也不贊成張學良以武力對國家元
首進行逼迫的作法。除共產黨以外的各路軍閥和各地實權者紛紛通電支援蔣介石,社會輿
論也基本站在蔣介石一邊。南京政府更是採取了對張學良堅決不讓步的政策,包括蘇聯在
內的各國也督促張無條件釋放蔣介石,使張學良處於十分為難的處境。蔣介石開始拒不接
受張學良的建議,後來在周恩來的說服下,口頭答應:&ldo;準備向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方
向努力&rdo;,但沒有簽署任何有文字的文書。
1936年12月26日,蔣介石返回南京,象凱旋的英雄一樣受到國民政府官員、各路
軍閥的代表、以及數以萬計市民的盛大歡迎。12月28日,蔣介石以自己要對西安事變
負責為由提出了辭呈,被中央政府慰留。12月31日,在南京的軍事法庭以反亂罪對張
學良判刑10年,但隨後蔣介石提出對張學良進行特赦,1937年1月4日軍事法庭對
張學良進行了特赦,此後張一直被軟禁。張學良的東北軍失去領導人後發生了內訌,被中
央軍改編接收。
西安事變大大提高了蔣介石的威信。在西安事變中,包括以前和蔣有很深恩怨的各路軍閥
將領都以國家利益為重,一致表示無條件支援蔣介石。同時中共在西安事變中許諾接受蔣
介石的領導共同抗日,表面上也是蔣的勝利。此外國共合作對於南京政府和蘇聯改善關係
也有重要作用。為了爭取日本之宿敵蘇聯的幫助,蔣介石調整了以往反蘇反共的政策,1
936年初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