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1/2 頁)
另外選鋒軍還裝配了少量的火器,並目都是適何在馬上使用的火藥弓箭,火藥火炮,火彈等,並有專用的發射火器的弓架。這時火器以普遍裝配了大宋的軍隊,但多是用在守戰或攻城時用。在野戰中用處不大。不過在一些特殊場合還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如:伏擊、偷襲、燒糧等。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靖海軍節渡使李寶在陳家島海戰中就曾大量使用火器,結果大敗金兵。可見運用火器關鍵還是在於指揮者如何使用。
楊炎看著這些武器嘆息不己:論技術水平,大宋要遠遠強於金、夏、吐蕃等國。除了戰馬以外,其他裝配無不強於金國,只要上下一心,住用得當,那有不勝的道理。
※※※
騎兵的戰鬥武器大至有兩種:長槍和馬刀。只有將一級的軍士才有資格挑選使用其他武器如:點剛槍,戟,偃月刀,狼牙棒,斧等。
騎兵所用的長槍一般長一丈二尺左右,是用硬白木作槍桿。主要是用於正面衝擊,借戰馬的衝擊力刺擊敵人。通常是一手執槍,如果是對騎兵則長槍水平前指,如果是對步兵長槍則略向下斜刺,用肘部挾緊。與敵人相接觸的一瞬,一方面要躲避敵人的進攻,另方面要待機攻擊敵人,勝負往往就在一瞬之間。
而騎兵所用的馬刀一般長約五尺,刀柄的長度在一尺五寸至二尺之間。即可單手執刀,也可雙手執刀。通常是在與敵軍短兵相接時使用,馬刀基本的動作只有順刺、逆擊、橫削、勁劈等幾式,簡單而實用。其實在作戰中一切花哨的技術全派不上用場,誰的力氣力,速度快,誰就能佔優勢。
另外騎軍的另一項重要技術就是馬上射箭。因為騎兵是坐在馬上瞄準開弓,全憑雙腿架馭戰馬。人不僅要在馬背上保持平衡,還要完成取箭、拉弦、瞄準、射擊等動作,同時還有側射,背射,伏射等技術。要想練百發百中和準確有力地打擊對方之騎射技術,絕非一日之功,當是在嚴格教導之下,經過長期而又艱苦操練之結果。
這些都是楊炎在尚武院的馬術課上教的。如果有人統計一下就會發現,儘管楊炎在尚武院上學時逃課很多,但馬術課他卻從事沒有逃過。
女真族原本就是馬背上的民族,幾乎是在馬背上度過大部分時間。無論男女老幼,一出生就要學會如何騎馬,打獵,戰鬥,掠奪,天生就是戰士。想要戰勝這樣的對手,唯有比他們更強才行。
三千八百士軍整整齊齊的站在楊炎面前,陣勢到也頗為雄壯。楊炎卻想:軍容到是不錯,只是不知實際的戰鬥力如何?在大宋守邊的軍隊大多看不起留守京城的禁軍,認為他們不過是一群花架子,看著好看,就是上不了戰場,楊炎在建康府時也頗受這種想法的影響。他只簡單對士兵做了自己介紹,也沒有對士兵進行新編組,讓正將和副將帶著士兵按以前的訓練方式開試操練,自己只是到處觀看,一言不發。
楊炎四處看了一個多時辰,發觀以前的觀點並不正確。這支選鋒軍計程車兵素質和能力和自己原來所有的建康府御前駐軍差不多。不過在整體協作和配合能力上就要差得多了。楊炎知道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宋少有這樣的整隊騎軍編制,騎軍整體訓練經驗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支選鋒軍的實戰經驗不足。不過在這兩方面,楊炎到頗為自信:他以前就是騎兵,自然熟悉騎兵的訓練,而且他雖不敢說是身經百戰,但至少也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數次了。
事實上他這三天在家裡也沒閒著,一面翻閱了大量騎軍訓練的兵書,一面也向楊沂中詢問了不少實際的問題。對於如何訓練選鋒軍,心裡也有一個初步的設想了。
這時楊炎正好走到一隊練習馬上作戰計程車兵邊,楊炎停下步子,在一邊觀看。士兵們分兩人一組,各執訓練用的去頭包布長槍,對衝刺擊。只聽「啪,啪,啪,啪」槍與槍的相擊之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