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第1/2 頁)
穎考叔派五百士兵迅速挖好了隧道,並在地道里蓋好了房子。一面把姜氏接進去,一面請莊公從地道的另一邊進來。母子相見,抱頭痛哭,相互原諒了。在隧道內,莊公賦詩道:&ldo;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rdo;出了隧道以後,姜氏賦詩道:&ldo;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rdo;從此,他們母子之間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的和睦親愛。至此,莊公又贏得了孝子的美名。
鄭莊公到底是不是真的道德楷模,看看他後來做的兩件事,就更加清楚了。
鄭莊公因忙於自己的事務,很長時間沒有去洛邑了,忽然聽說周平王有不用他做朝廷卿士的意思,就趕忙跑到洛邑,去向周平王辭職,說自己本來沒有什麼能力,只是靠祖上對王室的忠誠,才被收留在朝廷裡當差,這回希望能準許辭職。周平王本打算用虢公忌父當卿士,但不知怎麼走漏了風聲,給鄭莊公來了這麼一手,弄得周平王十分難堪,矢口否認有過更換卿士的打算。越是否認,鄭莊公就越是說自己的能力趕不上虢公忌父,弄得周平王差點給鄭莊公下跪。後來,周平王實在沒有辦法,就說如果怕他不相信鄭莊公,就讓自己的兒子太子狐到鄭國去做抵押。平王的臣下們覺得讓太子做抵押也太不公平了,但又害怕鄭莊公,就提出讓平王和莊公的兒子相互交換做人質,鄭莊公就答應了。
太子做人質,這是中國開天闢地以來的第一次,這使周朝的臉面蕩然無存。臣下質押君主的兒子,更是大逆不道的事,由此可見莊公的真實面目。
周平王死後,太子狐從鄭國回到洛邑,他本體弱,又兼悲傷過度,不久就死了,就立太子狐的兒子、周平王的孫子做天王,即周桓王。不料周桓王十分強硬,他看不慣莊公的驕橫,一上臺就想撤掉他的卿士。莊公知道了這件事,就派人割掉了王室的麥子,肆意挑釁,雖使關係變得緊張,但由於周天王的忍讓,到底沒有爆發戰爭。過了幾年,周桓王乾脆免掉了鄭莊公的左卿士,任命了虢公,莊公無奈。不過周桓王也是得寸進尺,又用不屬於自己的十二個邑換取了鄭莊公的四個邑,使鄭國白白地丟了四個邑。由於莊公不再去朝見周桓王,桓王就率領陳、蔡、衛等國家的軍隊前來討伐。按照從商代以來形成的陣法,周軍按左中右三軍列陣,中軍由周桓王率領,是主力軍,左右兩軍起配合掩護的作用。而鄭國的子之提出了不同於傳統陣法的新陣法,他把主力放在左右方陣即左右軍上,把中軍擺在兩方陣靠後,戰車靠前,步兵靠後,意圖先打垮敵人的左右兩翼,再包圍中軍。子之還主張先出擊周軍的右翼陳軍,因為陳國正處動亂之中,士氣不高,必定一擊即潰。戰事完全按照子之的預料發展,陳軍敗退後,右翼的虢軍也相繼敗逃,中軍被緊緊圍住,鄭國的祝聃一箭射中了桓王的肩膀,周軍大敗。祝聃還要追擊,鄭莊公因為是被迫應戰,就沒有同意。
當晚,鄭莊公派人去慰問周桓王的傷勢和周軍將士,願意同周桓王及諸侯和好。至此,周天王&ldo;受天有大命&rdo;、&ldo;輔有四方&rdo;的牌子就被徹底打掉了。周天王不僅名存實亡,現在連名也不存了。
太子做人質和射王中肩這兩件事都是莊公幹的,在當時看來都是違揹人臣之禮乃至大逆不道的。他這樣做是否出於歷史的必然或者是否合理姑且不論,但依當時的觀念看來確實是不符合傳統道德觀唸的,鄭莊公不是一個仁義之人,則確定無疑。
莊公在對待他弟弟反叛的態度上是極其令人深思的。莊公知道他的母親和弟弟懷有二心,但完全可以極早地採取措施加以制止,用不著置人於死地。不過,莊公也十分清楚,一天不徹底除掉弟弟,他的心裡就一天不得安寧,因為他的弟弟遲早要反,況且經常採取嚴厲的措施,還會給自己招致不仁的惡名,不如設法一次斬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