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第1/2 頁)
有讀者可能會提出來:為什麼宋國大軍四十萬人而不能同時注意西方和南方戰事呢?這是因為當時春秋時期交通條件不是非常方便,大軍調動比較困難,非得事先在戰場附近駐紮部隊,才能在戰爭爆發時,及時馳援。而當時晉國和秦國作戰的雙方兵力都超過了二十萬人,就在黃河河口之地,展開浴血鏖戰!整個晉國的軍隊都向晉西南集中,除了前線的二十萬晉國大軍之外,晉國還動員了晉南諸城的成年男子入伍,這樣晉軍還有十餘萬人的預備隊,隨時可以向西邊的秦國發起攻擊,而且這支部隊也隨時可以南下攻宋。由於面臨三十餘萬大軍的強大軍事威脅,實際上青苔已經命令榛原五軍全部向虎牢附近集中,因此面對楚軍的挑釁無法還擊。因為如果還擊的話,還必須考慮到楚國的援軍,因此就要再準備至少二十萬人才能同時應付來自晉國和楚國的威脅,而這樣的常備軍的數目已經超出了宋國的國家能力。因此,面對來自楚、晉的威脅,青苔只能斟酌再三,有所取捨。
卻說秦軍在國君康公的率領下,經過浴血奮戰奪取了晉國的羈馬。而晉國怎肯善罷甘休!遂將預備隊也大舉壓上,以三十萬人的龐大兵力和秦軍戰於河曲。興許還會有讀者提出:春秋時期各國諸侯興兵作戰好像沒有這麼大的規模吧?但筆者要在這裡對讀者說:這樣就是隻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春秋時期大部分戰爭是不多於五萬人的小規模戰役,但也有超過二十萬、甚至三十萬人的大會戰,晉襄公的時候有一次出兵攻打齊國,戰前動員了全部的戰車部隊,據《左傳》記載,超過了四千乘兵車,按照春秋兵制計算,晉軍應該是超過了三十萬人。因此,秦晉河曲之戰規模之大,就不是那麼出人意料了。
對於此次秦晉羈馬大戰,晉國史官做了如下記載,&ldo;秦取我羈馬,與秦師戰,秦師遁。&rdo;而秦國史官則作了如是記載,&ldo;伐晉,取羈馬。怒,與我大戰河曲&rdo;。反正秦國和晉國在河曲的大戰,最後好像是以秦國軍隊的逃逸而告結束。
晉國勝利之後,晉軍在隆重慶祝了一番之後,班師回國。而青苔也終於放下了一口氣,一邊派人到晉國祝賀大捷,一邊派使者去慰問自己的小舅子秦康公,秘密給予經濟和物資援助。象這種兩面手法,對於此刻的宋昭公青苔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因為對他來說,這樣做才最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而為了維護和拓展宋國的國家利益,他可以而且應該無所不為,甚至不擇手段。
象這樣為了國家不擇手段的事情,青苔已經很快熟練起來――就在楚國征服蔡國之後不久,青苔就以防備楚國為名,強行進駐許國,並派兵控制了許國的戰略要地,從而把這個中原小諸侯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成為南下攻擊楚國的前進基地。
此前,青苔就已經秘密派遣一支五千人的部隊協助吳國攻打楚國的東部屬國舒鳩,滅亡並且瓜分了舒鳩的領土。青苔在其故地設定了水師基地,用以牽制楚國的東北兵力,並且派遣大批軍事顧問教給吳國人中原車戰的技術,教唆吳國人侵襲楚國。從此楚國東部邊境再無寧日,據《左傳》記載,從此楚國江淮一帶領地,&ldo;無歲不有吳師&rdo;,把個楚軍搞得疲於奔命,焦頭爛額。從此,終穆王之世,楚國始終不能專心對付北方,而楚國對中原的荼毒也暫時告一段落。
而青苔自從和吳國結盟對付楚國之後,下一個要遊說的目標,自然集中在了楚國的西部強鄰秦國身上。經過緊張激烈的外交談判和利益讓渡,睢陽-雍城軸心的秘密協定不久就在戲童山達成,它規定:
1、秦宋兩國在共同反對晉國獨霸中原的前提下,締結反對楚國的秘密同盟。
2、當楚國以大軍進攻宋國時,秦國必須以不少於5萬人的部隊在西部牽制進攻楚國;當晉國大舉進攻秦國時,宋國必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