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第1/2 頁)
從此一百多年來,這三個宋國城邑就一直被魯國佔領。此次大軍攻魯,青苔攻佔了許多魯國城池,要納入宋國版圖,卻忘了這幾個城市,也真是不應該。青苔連忙把使者叫回來,讓他在宋國所要求的條件上加上這幾個城市,讓魯國一併交給宋國。使者諾諾而去。
次日,魯國使臣再次前來,呈上魯侯手書,答應了新的議和條件,將青苔要求的一應城池及郜鼎交給宋國,宋國則將薛城歸還魯國,並撤除對曲阜的包圍。和議既成,青苔遂與魯侯在曲阜城下簽訂了議和條款。並且約定宋魯兩國結為同盟,互不攻伐。同時,如果齊國攻打魯國,宋國將出兵相助;如果魯國主動攻打齊國,也要事先通告宋國,宋國自主決定是否出兵聯合攻打。稱為&ldo;魯都之盟&rdo;。
宋國自魯國撤兵之後,宋國執政青苔約衛成公、魯釐公、曹共公、滕子、陳共公和蔡莊侯在宋國的榛原城參加會盟,史稱第一次&ldo;榛原之盟&rdo;。在此次盟會上,正式確立了宋國在區域內的霸主地位,並且確立了七國同盟的基調。七國共同約定:
首先,尊王攘夷,在維護周天子基本權威的基礎上,共同對付鄭、楚、齊等區域外侵略性大國。具體安排是:
1、在北方,宋、衛、魯三國聯合對付齊國,若齊國侵略三國之任何一國,其餘兩國必須出兵相助;如果三國之一遭到除齊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的進攻,其餘國家可謹守中立,或出兵相助,但不得從事對三國內之任何國家敵對性的行為。
2、在西方,宋、衛、陳三國聯合對付鄭國,若鄭國侵略三國之任何一國,其餘兩國必須出兵相助;如果三國之一遭到除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的進攻,其餘國家可謹守中立,或出兵相助,但不得從事對三國內之任何國家敵對性的行為。
3、在南方,宋、衛、陳、蔡四國聯合對付楚國,若楚國侵略四國之任何一國,其餘三國必須出兵相助;如果四國之一遭到除楚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的進攻,其餘國家可謹守中立,或出兵相助,但不得從事對四國內之任何國家敵對性的行為。
4、在東方,魯、滕、曹三國有義務幫助宋國發展海上力量,在東海附近建立水軍基地,從海上威脅齊國,並計劃進軍長江口,窺視楚國腹地。
其次,七國之內應聯合應付區域外重大事件,如晉國攻打齊國,或者秦晉爭霸,或楚晉相爭等等,需共同加以商討,做出共同決定,比如共同約定出兵人數、經濟支援的形式和數量等。
再次,七國之內,實行商業和稅賦方面的減讓,力爭建立一個關稅同盟,力圖在七國內部國相互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之後,擴大內部的貿易規模,從而提高各國的福利;同時,在建立關稅同盟之後以各國之間的相互貿易代替成各國與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從而增加區域內部的貿易依存度。由於聞名天下的商業大都會――陶,處於宋國的控制之下,因此該關稅同盟減低了各國商人進出陶都的稅負,大大增加了七國內部的貿易往來,顯著提高了諸國的經濟福利。這一措施尤其得到了列國的歡迎。
七國的榛原會盟,大大震驚了區域外列強如秦國、晉國、楚國和齊國,除了秦國因地理因素而反應稍小外,晉國、楚國和齊國都表現出了明顯的關注,尤其是齊國,立刻派使者尋求燕國的支援,以對抗七國同盟;而楚國也加緊拉攏鄭國,並向陳、蔡邊境調動部隊,妄圖依靠武力拆散七國同盟。
對於七國同盟的牢固程度,青苔心知肚明------除了衛國之外,其餘國家大部分要麼是迫於軍事壓力,要麼是被經濟利益所誘惑,也是各存鬼胎。尤其是剛剛佔領魯國的大片土地,魯國一定意圖報復,如果不是因為北邊有齊國虎視眈眈,魯國恐怕早就與宋國反目成仇,更不用說加入七國同盟了。青苔敏銳地意識到:要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