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張讓&交易【改】(第1/4 頁)
〝你想要什麼?〞張讓問道。
〝那要看你們有什麼我需要的。〞沐雲淡淡的回答道。既然該觸發的都觸發了,沐雲也不用在故作姿態,反正東西都已經攤在明面上了,他不介意來一個反客為主。
張讓在原史中,於七歲進宮,十三歲時漢桓帝即位,兩人年紀相若,加上漢桓帝並非宮中長大,生性放蕩,兩人因此有斷袖之交,後來被梁太后發現,於是梁太后及梁冀便利用張讓監視漢桓帝。此後,漢桓帝與宦官合謀誅殺外戚梁冀,張讓發覺並打算報告梁太后,後來卻被其他宦官勸服,然後反過頭來出賣梁太后,因此被封為都鄉侯。
漢桓帝奪回權力後,封鄧猛女為皇后,鄧皇后不滿張讓與漢桓帝的關係,貶張讓為關中侯,至漢桓帝死時才回宮。漢桓帝死漢靈帝即位,竇武等外戚專權,宦官迫漢靈帝殺竇武,竇武死後宦官獨大。後黃巾之亂爆發,郎中令張鈞指十常侍作惡所致,張讓卻以花言巧語瞞騙漢靈帝。
在漢靈帝死後,中軍校袁紹及大將軍何進合謀誅殺宦官,事件敗露後,張讓與趙忠殺何進,袁紹則率入宮,張讓與段珪脅持少帝到小平津,尚書盧植追到,張讓自殺。
就原史來說,張讓可謂是不擇不扣的小人,也稱得上是一代權臣,儘管他所做的決定都是比較有力於他自己的,但也不可否認,他在漢桓帝奪回權力以後,不管是對漢桓帝也好,漢靈帝也罷,都有著一定的忠心存在。
而在《帝望》裡的這個張讓,卻不是原史的那個張讓,雖然靈魂有著極高的相性,但是《帝望》中的這個大漢帝國卻不是原史的那個大漢帝國,這也導致他所做的決定或許與原史相仿,可是出發點卻截然不同。
《帝望》諸國的國主,不管是國王也好,皇帝也罷,都有著自己的一套秘術,可以使他們自己的氣運與國家的氣運連繫在一起,進而獲得生命層次的提升,這也是《帝望》諸國的國主之所以能夠鎮壓麾下諸侯的最主要原因。
除了出乎意料的暗殺之外,這些國主其實並不容易死亡,這也就一定程度上地確保了整個國家的安定。
然而,這世界上哪有什麼捷徑?使用這種秘術固然可以在一定時間裡面,便使這些國主的生命層次獲得提升,可是他們的壽命不但不會因此而增加,反而還會因此而減少,更重要的是國家的氣運一但出現任何問題,他們也會直接承受氣運上的反噬。
正因如此,也使這些國主一但獲得了秘術的傳承,個個都非同凡響!
只不過因為外在的環境不同,比如像桓靈二帝在即位之初那樣,他們往往會做出許多荒唐的事情,先示敵以弱,然後完成所謂的扮豬吃老虎,而《帝望》中的漢桓帝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張讓結識的。
《帝望》中的張讓其實自一開始就是漢桓帝的人,只不過在漢桓帝的運作之下,成功地打進了梁太后一方的陣營。此後雖被貶為關中侯,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源自於漢桓帝的授意,一方面是為了保護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讓後繼者有一個能夠對付竇武等外戚的手段,亦或者該稱之為棋子的玩意兒。
不得不說,這些國主當真是沒有一個好東西,一個個的心倘若切開,肯定都是黑色的!竇武等外戚在桓帝即位時,也稱得上是勞苦功高盡心盡力,可他卻在人還沒死以前就埋下了對付他們的棋子。
不過話又說回來,倘若竇武等外戚真的沒二心,漢桓帝又何必做出這些佈置?
在《帝望》中雖早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說,可問題是要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帝望》諸國也是很講究所謂的【大義名份】,畢竟若是無緣無故地進行殺戮,也只會使君臣之間離心離德,甚至導致一個國家的氣運流失,這就很要命了。
在漢靈帝繼位之後,不管是對竇武等外戚下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