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頁(第1/2 頁)
歷史的發展還真的是如耶律洪基所預想的這般,在女真人聯宋滅遼之後,僅僅佔領了遼國東部,契丹人依靠遼闊的幅員和大漠地阻隔遷徙到極西之地,再建大遼,史稱西遼的便上,知道後來蒙古人崛起西夏滅亡以後,不敵蒙古鐵騎,契丹人才正式地退出歷史舞臺。
想契丹建國百餘年,已經是根深蒂固,便是有些大的風浪也不至於滅族亡種,最多是喪失在山陝一帶的地盤而已。
李二深感那耶律洪基才是對歷史脈搏把握最最精準之人,其眼光之毒辣直接洞悉後世百年風雲,這份對天下大勢的把握是司馬光和神宗皇帝等人拍馬難及的。
&ldo;然大宋皇帝本就是急功近利之人,又是眼高手低急於強爺勝祖,迫切的想要開闢大宋鼎盛局面。必然窮天下之力大肆征伐,到時候大理、西夏俱是難保,紛紛併入大宋之版圖。大宋盛極一時,奈何宋國天然生成的便是重文輕武,武將勢力坐大,朝廷裡的文臣必然設法牽制,文武爭鬥之下,以民生立國的大宋表面無敵,實則內裡空虛,少不得又有許多血雨腥風。即便是大宋皇帝以強力彈壓,也不知有多少忠臣良將的人頭落地。民生艱難,朝堂內鬥,朝廷不得不冒險徵戰吐蕃……&rdo;
&ldo;吐蕃向為我大宋盟邦,如何會徵戰吐蕃?&rdo;
四公主道:&ldo;李公子不認為所謂的盟邦是自欺欺人的麼?天下哪有不破的盟邦?只要利益使然,就是盟邦。一旦利益不在,而強大的大宋又需要以軍功穩定朝野,對吐蕃之戰勢不可免。無論大宋皇帝有沒有一統宇內的雄心,那時候已是由不得他了,戰也要戰,不戰也要戰!&rdo;
想那耶律洪基長於眼光獨到,李二卻是勝在知史甚多。歷朝歷代,強秦也罷,蒙元也罷,開闢前所未有的疆土之後,必然野心極度膨脹,如何為這種膨脹的野心拖入深淵,內憂外患之下陷入絕境。這本是一個王朝,尤其是窮兵黷武王朝的必由之路,李二知道這個歷史規律也算不的甚麼,想不到耶律洪基竟然同樣的能夠看穿此點,經由貌美如花的四公主說出,更是叫人震撼。
&ldo;徵戰吐蕃實是泥潭,李公子天資聰慧,其後果如何,也不必我在這裡多言,想來公子亦是能夠想像的。到時候,大宋大宋進退不得,內憂外患,而吐蕃所倚仗者不過是地勢之險要,實無稱霸中原之力,這中原的花花世界依舊是我契丹人的天下,想來公子不願看到如此的局面吧?&rdo;
雖然耶律玉容所言不過只是一種可能,李二卻是清楚這也是最有可能的可能。大宋非是以武立國,所倚仗的不過是中原發達的生產力和密集的人口,這才和士馬雄壯的大遼對峙百年,單純以軍事力量而言實在不是遼人的敵手,不。若是遼國因意外的因素忽然極度削弱,大宋為雪恥辱或者是大宋高層為了個人的軍事榮耀,必然全力滅遼。大戰之中,本不善徵戰殺伐的大宋必然犧牲眾多的人力物力而逞一時的疆域之快。武人在戰爭中逐漸的壯大,和大宋歷來為之倚重的文人士大夫階層難免有一場曠日持久的爭鬥,或者是為了轉移注意力或者是為轉嫁災難,大宋只能選擇將戰爭繼續下去。
以大宋的國力縱是極大消耗亦可擊西夏敗大理,而戰爭不過是延緩朝廷內部的矛盾卻不能根除,隨著戰爭的繼續,矛盾愈發的激烈,若真的如四公主所言,大宋不得不以吞併吐蕃來轉嫁國內的災難,對大宋而言才是真正的災難。
徵戰吐蕃的難度不言而喻,到時候,西遷的契丹人趁勢而起……
不論大宋王朝是興是衰,受苦受難的終究是百姓。興,百姓那苦;亡百姓亦苦。
雖然四公主所言不過是對未來的推演,卻是極其的客觀,絲毫沒有貶低大宋的意思,何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