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頁(第1/2 頁)
吳三桂被生擒,清軍也很快退出雲、貴兩省,雲南之圍解了。
~第九十五章 卸大任歸隱桃園居~
尚大勇帶兵到了雲南,同李剛他們言歸於好合兵一處,太平軍聲勢大振,顧炎武也從外地趕赴昆明,眾人從尚大勇那裡知道了趙強復出,並暗中指導太平軍取得高州大捷,擊斃多爾袞和多鐸,接著又得到訊息,說趙強設計生擒吳三桂,雲貴的清軍已經退走的訊息,均覺振奮,李剛當即派出探馬,四處打探趙強的行蹤,大家都期盼著趙強早日回到昆明,重新執掌太平軍。
這一天,李剛召集內閣成員會議,商討迎接趙強回歸的事宜。
眾人坐定,李剛發言說道:&ldo;各位大人,教主前番受清廷的暗算被囚,我等也受了矇蔽,對教主多有不恭,此次教主回返,我自當向教主當面謝罪,請求責罰。&rdo;
尚大勇言道:&ldo;教主此番復出,一出手就為我們除了兩大強敵,退了兩路清軍,居功至偉,尚某願終生追隨教主,永不相棄,只盼教主能早日回返,重掌帥印,帶領大夥掃除韃子,重整漢人河山。&rdo;
顧炎武說道:&ldo;教主受困期間,在下不得已充任教主,號令教眾,如今教主回返,也該當我卸任,我願聽從教主驅策,共謀復漢大業。&rdo;
田精明說道:&ldo;我和各位一樣的心思,不過當初教主主動讓賢,經過這段時間,教主飽受挫折,又受天下人誤解至深,是否願意重掌權柄,也在兩說之間,到目前為止,教主一直隱身不露,令人堪憂啊。&rdo;
李剛說道:&ldo;教主沒有直接來見我們,估計是顧慮先前的誤會,如今教主連退兩路清軍,立下奇功,什麼誤會都該煙消雲散了,正是現身回歸最好的機會。&rdo;
尚大勇叫道:&ldo;沒錯,教主的家眷在昆明,他老人家必定會回來,到時我們幾個一起去求他,大不了跪在地上不起來,教主念及舊情,肯定會原諒我們,出任教主之位的。&rdo;
李剛說道:&ldo;不錯,就是這個章程。如今南明朝廷已亡,我們太平軍是最主要的抗清力量,正需要教主登高一呼,號令群雄啊。&rdo;
田精明說道:&ldo;如今我們以太平教的名義號令群雄似乎份量不夠,該當想個其他的名目才好。&rdo;
&ldo;沒錯,我覺得教主應該稱王,或者乾脆當皇帝,明廷根基腐朽,民心喪盡,以復明的名義難以收民眾之心,還不如改朝換代,我們擁立教主做了皇帝,天下漢民必群起而響應。&rdo;尚大勇說道。
顧炎武說道:&ldo;這個主意不錯,我記得當初教主說的那首詩中就有&l;天降神主,義幟高張,驅除外辱,定國安邦&r;的句子,我想教主大人就是天降之神主,來拯救我漢人河山的。不過教主稱帝還有兩點為難之處。第一,我等雖知道教主乃大男子,偉丈夫,但天下人皆以為教主乃宦官出身,宦官不能傳後,不能為世人之主,如何為教主正名,此一難也。第二,教主身邊的陳圓圓在世人口中已經聲名狼藉,實是紅顏禍水,得此女之人無不禍事連連,崇禎、李自成、吳三桂皆是如此,就是教主大人此番被清廷陷害,也是受了此女牽連,此女不除,恐我太平軍永無寧日,光復河山也會倍添艱難,此二難也。此二難不解,則教主稱帝難收天下子民之心。&rdo;
顧炎武的話眾人也深有同感,沉默片刻,李剛說道:&ldo;這第一難並非無解,我們到時對外宣稱教主大人乃天授之權,當初入宮只是權宜之舉,並未淨身,然後我等敦促教主趕緊與家人團聚,早日生出少主,那世人之惑自然就解了。這第二條卻是難辦,現在看來教主對那陳圓圓用情甚深,說服他棄掉此女恐怕是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