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2 頁)
附表三
龜茲、天竺二部樂器同異,徵之上表,可以瞭然。至於龜茲一部,各書所紀,間有異同,是則由於後來變易,故至隋乃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三部之別雲。3
三 蘇祗婆琵琶七調與佛曲
唐之燕樂,遼之大樂,其導源為蘇祗婆琵琶七調。然如後來燕樂宮調及《遼&iddot;志》四旦二十八調,其所標舉,仍存蘇祗婆七調舊名者,僅般贍一調而已。1惟近來發見之敦煌石室遺籍中,涵無數佛曲。佛曲中有娑阤力及般贍二調焉。2案《隋書&iddot;音樂志》西涼部有《于寘佛曲》。考之蕭梁武帝為正樂十篇以述佛法,又有法樂梵唄之屬,當亦佛曲之流亞也。惜其辭俱不傳。至唐南卓著《羯鼓錄》,於錄存諸宮曲名而外,復有諸佛曲調及食曲之名。其諸佛曲凡十調,即:
《九仙道曲》、《盧舍那仙曲》、《御製三元道曲》、《四天王》、《半麼那》、《失波羅辭見柞》、《草堂富羅》二曲、《於門燒香寶頭伽》、《菩薩阿羅地舞曲》、《阿陀彌案當為阿彌陀大師曲》。
食曲凡三十三調,即:
《雲居曲》、《九巴鹿》、《阿彌羅眾僧曲》、《無量壽》、《真安曲》、《雲星曲》、《羅利兒》、《芥老雞》、《散花》、《大燃燈》、《多羅頭尼摩訶缽》、《婆娑阿彌陀》、《悉馱低》、《大統》、《蔓度大利香積》、《佛帝利》、《龜茲大武》、《僧個支婆羅樹》、《觀世音》、《居麼尼》、《真陀利》、《大與》、《永寧賢者》、《恆河沙》、《江盤無始》、《具作》、《悉家牟尼》、《大乘》、《毗沙門》、《渴農之文德》、《菩薩緱利陀》、《聖主與》、《地婆拔羅伽》。
按之食曲調名,多述佛法,當亦諸佛曲調之類。而諸佛曲調中之《九仙道曲》及《御製三元道曲》,當屬於唐創之道調,餘則所屬諸調,俱無可徵。今考之敦煌發見之佛曲,標舉諸調,名俱可考。凡有婆陀調、乞食調、越調、雙調、商調、徵調、羽調、般涉調、移風調九調。
婆陀調曲有:《普光佛曲》、《彌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來藏佛曲》、《藥師琉璃光佛曲》、《無威感德佛曲》、《龜茲佛曲》。
乞食調曲有:《釋迦牟尼佛曲》、《寶花步佛曲》、《觀法會佛曲》、《帝釋幢佛曲》、《妙花佛曲》、《無光意佛曲》、《阿彌陀佛曲》、《燒香佛曲》、《十地佛曲》。
越調曲有:《大妙至極曲》、《解曲》。
雙調曲有:《摩尼佛曲》。
商調曲有:《蘇密七俱陀佛曲》、《日光騰佛曲》。
第79節:附表(4)
徵調曲有:《邪勒佛曲》。
羽調曲有:《觀音佛曲》、《永寧佛曲》、《文德佛曲》、《婆羅樹佛曲》。
般涉調曲有:《遷星佛曲》。
移風調曲有:《提梵》。
按《遼史&iddot;樂志》於《隋書&iddot;音樂志》娑阤力調作婆阤力調,蓋&ot;娑&ot;&ot;婆&ot;二字形近故誤。而依翻譯舊例,尾音每可省而不譯。1故敦煌發見佛曲中之婆陀調即屬《遼史&iddot;樂志》之婆阤力調。徵之《唐會要》亦有沙阤之名,則知娑阤力、沙阤、婆陀、婆阤力,固為一辭之訛變矣。又般涉調即般贍調。婆陀調屬宮聲,乞食調乞當為大之訛、越調、雙調、商調此商調當即林鐘商調也。屬商聲,般涉調屬羽聲,惟移風調不知所屬。然循按諸調,宮、商、徵、羽四聲俱備,則移風調其為角聲之類也歟?而所謂九調,多與燕樂諸宮調合。又婆陀、般涉二調,顯然即為蘇祗婆琵琶七調中之娑阤力、般贍二調。不僅此也,《羯鼓錄》中諸佛曲有《菩薩阿羅地舞曲》一名,而舞曲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