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1/2 頁)
自此,日本再也沒敢使用化學武器。
(206)
這期間,日軍也屢次企圖從空中消滅美軍315、316航空聯隊。有一次接近得逞:攜帶炸藥的一架&ot;九九式艦爆&ot;-俯衝轟炸機,衝破攔截,自己撞毀在白塔埠機場一角。
爆炸使臨近的 9 架美國飛機受損,跑道也炸出巨大彈坑, 316 聯隊因此無法夜間出擊,直到被迫撤離。
美軍野戰雷達、密集的高射炮火、以及數量佔優勢的攔截戰機,使來襲的日機未能得逞,大體保證了機場上空安全。
28天裡,兩個航空聯隊輪番作戰,對日本本土實施了21輪轟炸。除天氣原因外作戰不間歇。限於機場容量和後續補充能力,平均每次出動50架次。總出動量約1100架次,總投彈量2750噸。一直到油彈告罄、運補不濟。
雖然一個月的轟炸,整體規模不算大,但日本提前嘗到了產能被削弱的滋味。
蘇北空戰,雙方損失為:美方77架,日方102架,戰損比約為1:13。
由於掌握相對制空權,蘇魯前線能得到有效補給和部隊補充,以及空中火力支援,戰線得以堅守。
一個巧合是: 12 月 19 日,意外出現了補給量的峰值--這一天,統計數字表明,美軍向被包圍中的徐州九里山機場空運的物資量,與同一天德國空軍向被包圍在史達林格勒的保盧斯第 6 集團軍空運的補給量同樣--達到了 290 噸!
這個空運效率支撐戰鬥力的早期戰例。被後人寫進美國陸航軍史。
1943年1月7日,羅斯福總統發表國情諮文,其中寫道:
&ot;軸心國明白,他們必須在1942年贏得戰爭。否則最終會滿盤皆輸。現在我告訴你們:我們的敵人沒有在1942年贏得戰爭。&ot;他還專門祝賀--&ot;英勇的中國人民--那個偉大民族的和平理想與我們的如此相似&ot;。 ※
※以上引自該《國情諮文》原文。
《時代》週刊當期的封面,採用了手持波波沙衝鋒鎗、肩扛巴祖卡火箭筒的八路軍戰士圖案。背景是飛向日本列島的b-24轟炸機群。
這場&ot;九里山大戰&ot;,後來和阿萊曼大捷、盟軍北非登陸、史達林格勒戰役一起,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開始發起進攻的轉折點。
(207)
戰爭不可能一帆風順,盟軍也付出了沉重代價。
一個月裡,高層指揮員陳光(八路軍115 師代理師長)、彭雪楓(新四軍四師師長)先後陣亡。張雲逸(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二師師長)身負重傷。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高階將領。
蘇魯前線各部隊總傷亡近3萬人,是抗戰以來最大一次。
新四軍陳毅軍長回顧說,那個月是他寫下悼亡詩作最多的一個月。但他並不質疑戰鬥的意義。那是部隊戰鬥力、戰術戰法進步最快的一個月。從血與火中學來的東西最容易深入人心。
參戰美國軍人犧牲 16 名,負傷 22 名,其中 4 人是軍醫;有 5 人為毒氣所傷害。這不包括飛行員損失的數字。
1月 3日中午,視察陣地的卡爾迅上校遭遇日軍狙擊,右胸肺葉被擊穿。
因為需要手術,他和幾位重傷員一起,被緊急空運送往治療條件較好的重慶陸軍醫院。
日本新聞大事渲染。典型的說法是:
&ot;皇軍戰果輝煌,於日前又擊斃一名6英尺2英寸高的美國戰爭販子&ot;。
卡爾迅上校
(208)
這場被稱為&ot;九里山戰役&ot;的機場爭奪戰,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