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1/2 頁)
泰勒沒作過多解釋,但心裡有種內疚。據裝甲兵教官傑克報告:操作簡單的蘇聯舊式坦克反而能讓中國新坦克手較快地熟悉掌握,也便於自己動手維修,泰勒的負疚感多少減輕一些。
裝甲大隊1100人,包括-3&ot;斯圖亞特&ot;輕型坦克28輛、-8&ot;靈提&ot;(也叫灰狗)輪式裝甲車40輛、和蘇聯&ot;替換&ot;來的舊式裝備bt-7野戰坦克36輛,和十幾輛安裝了57毫米反坦克炮的美式&ot;t48&ot;(su-57)半履帶殲擊車等。等。
共編為五個中隊,另有反坦克炮兵和工兵中隊。史密斯中校任大隊長,八路軍方面許光達上校任政委。
(177)
納蘭基地專門為史迪威中將組織了一次演習。
觀察了裝甲兵的訓練和裝備後,史迪威實話實說:狀況不能令人滿意。
火箭筒操作還基本合格,但坦克戰術使用上完全沒有章法,協同有問題,射擊不準確,整體力量的準備也遠遠不夠。
泰勒也不含糊,當即明確向史迪威請示:敵情嚴重,請求增援。並提出一項&ot;特別&ot;建議,兩人一拍即合。
史迪威隨即向留在印度的參謀長赫恩准將發電,要他火速分批空運那裡的美軍裝甲兵300人、60個車組趕到納蘭基地。並投入戰前緊急訓練。
史迪威還與泰勒親自飛赴赤塔,與蘇聯人交涉。
他用增運20架蘇聯人最喜歡的p-39&ot;飛蛇&ot;戰鬥攻擊機的承諾,交換了積壓在赤塔的16輛&ot;格蘭特&ot;中型坦克。
蘇聯人不喜歡&ot;格蘭特&ot;這種難以對抗德國戰車的高大笨重的美式坦克。因為它有6名乘員,所以給它起了個綽號--&ot;六兄弟的墳墓&ot;。
但泰勒認為,多炮塔的&ot;格蘭特&ot;在北非表現還不錯。在這裡,它足以對抗日本的薄皮坦克了。
在這時期美蘇中三方物資援助及運輸活動中,這是一次典型的&ot;互利互惠&ot;式交易--蘇聯享有著優先選擇權,但也作出必要妥協。
這一模式持續了相當時日。
史迪威還提出一項重要建議:
向駐在內蒙河套五原地區的傅作義部第7集團軍※、陝北榆林地區的鄧寶珊部第21集團軍,以及山西新軍續範亭等部,提供裝備援助,以爭取他們對&ot;納蘭保衛戰&ot;的支援,從側後對日軍予以牽制。
※為方便讀者,此處取1938年番號。
瞭解中國情況的史迪威,早在1935年就對傅作義發起的&ot;綏遠抗戰&ot;記憶猶新。那時他就認為傅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既有膽量抗日、作戰又有章法的優秀將領之一。原籍山西的傅,又讓史迪威增加一份親切感--自己的漢語就在山西省練就。把他們這些抗日力量納入&ot;租借法案&ot;的受援物件,一直是他的願望。
納蘭基地隨即分別與之聯絡後,傅、鄧、續等各部紛紛作出響應;並統一由泰勒和徐向前擬訂了聯合作戰計劃。
當月,運輸機就開始向上述各部空投槍枝彈藥。
這是史迪威此行作出的一項意義深遠的舉措,顯示了這位老將軍的戰略眼光,並為日後華北抗日力量的大規模整合,作出了良好鋪墊。
同時,史迪威還向陸軍部和參謀長發出一項緊急建議:
&ot;鑑於目前美軍和八路軍都嚴重缺乏裝甲實戰經驗,為此,可能的話,我們這次必須調去最好的坦克手--為了中國,也為了我們自己。&ot;
他是有所指的。
視察持續一週。11月17日,敲定一系列作戰方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