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第1/3 頁)
從西夏的全境來看,農作物種植面積不大,收穫量遠遠滿足不了老百姓 的食糧需要,一旦遇到戰爭,他們一般只能以大麥、蓽豆、青麻子等物 充飢,如遇到災荒,老百姓只能靠採擷雜草或野菜充飢。正如宋臣曾鞏 所指出: &ldo;其民春食鼓子蔓、鹹蓬子;夏食蓯蓉苗、小蕪荑(wutí無堤); 秋食席雞子、地黃葉、登廂草;冬則畜沙蔥、野韭、拒霜、?條子、 白蒿、鹼(jiǎn減)松子,以為歲計&rdo;。1 如果遇到嚴重的戰爭和災荒,老百姓在&ldo;衣食並竭,老幼窮餓,不能自 存&rdo;2的情況下,唯一的出路,就等著西夏統治者自產糧較多之地運糧賑 4《長編》卷130,慶曆元年正月。
5《西夏書事》卷12。
1《長編》卷466,元佑六年九月壬辰。
2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22,《奧地考》。
3《宋史》卷355,《種諤傳》。
4《長編》卷132,慶曆元年5月甲戌。
5《西夏書事》卷42。
6《遼史》卷115,《西夏外紀》。
1曾鞏:《隆平集》卷20,《西夏傳》。
2《西夏紀》卷17。
濟,或者移民就食。如果國內無糧可運,那就只有貸糧於宋了。
二、農業發展的概況 儘管西夏老百姓的食糧不豐,但由於西夏人民在近2個世紀中,經 過艱苦卓絕的生產鬥爭,以及西夏統治者對農業的慘澹經營,還是取得 了顯著的成績。現將其農業發展的簡要概況,分述如下: 採用漢族先進的生產工具與生產技術 其生產工具,據《文海》記載,計有犁、耙、鍬、耬、鐮刀等。據 《蕃漢合時掌中珠》記載,則有犁、鏵、耙、鐮、鍬、鑊、杴(音謙)、 子耬,等等。這些農具均為木柄鐵器所構成,與宋朝境內的漢族農民所 用的生產工具基本一致。說明其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與宋朝差不多。正如 宋臣龐籍所指出:&ldo;(西夏)歲時以耕稼為事,略與漢同&rdo;1。
牛耕的普遍使用及牛品種的改良 如《蕃漢合時掌中珠》明確記載了牛耕;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畫有二 牛抬槓,一人扶犁進行耕田的&ldo;牛耕圖&rdo;;賀蘭山下的西夏皇陵已發掘 的101號陪葬墓內有鎏金銅牛。這些,說明西夏人已普遍使用牛耕,其 二牛抬槓,一人扶犁的耕作方法,與內地漢民完全相同。
在培養改良新的耕牛品種方面,如涼州居民,到附近山上捕捉野牛, 加以馴服,然後讓該公牛&ldo;和一般的母牛交配&rdo;。這種經過雜交培養出 來的新品種,&ldo;比任何其他品種的牛都更耐勞,?比普通的牛馱載較 重的東西,工作效力提高二倍以上&rdo;2。說明新品種牛的素質,同原來的 牛相比提高了許多。
發展水利灌溉,建立比較廣泛的水利網 西夏統治者在發展水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對過 去儲存下來的古渠進行了疏浚和修復。西夏古渠主要分佈在興州和靈 州。其中最有名的古渠是興州的漢源渠和唐徠渠。漢源渠長320裡,唐 徠渠250裡,有幾十條支渠與之相連,&ldo;皆支引黃河&rdo;3,&ldo;支渠大小共 六十八,計田九萬餘頃&rdo;。4在靈州則有秦家、漢伯、艾山、七級、特進 等古渠,與興州的漢源、唐徠相連,也有支渠數十,構成了興、靈二州 的水利灌溉網。在甘州、涼州一帶,則利用祁連山雪水,疏浚河渠,引 水灌田,&ldo;甘、涼之間則以諸河為溉&rdo;1,所謂諸河指的是居延、鮮卑、 沙河及黑水,等等。而在這些河流之中,又以甘州境內的黑水最為著名。
西夏仁宗仁孝曾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