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1/3 頁)
第三,宋軍缺乏統一指揮,領兵將領未能協同作戰,也是失敗的重 要原因。
按照宋神宗的要求,宋軍將領應當服從李憲的統一指揮,各路大軍 應當齊心協力,互相配合,但進軍的實際情況卻是各自為戰。五路人馬 除劉昌祚與高遵裕兩軍先後攻抵靈州城下外,其餘各路均不能按期出兵 和到達目的地。如種諤所率之軍,按照原定計劃,本應從鄜延西進,會 師靈武,但&ldo;諤迂枉不進&rdo;2,竟率師至銀州、石州和夏州,遷延時日, 無功而還。同時,將領之間互相猜忌。如涇原路副總管劉昌祚,受外戚 高遵裕節制,昌祚攻佔鳴沙川,逼近靈州城下,城門未及關閉,先鋒幾 乎奪門而入,但高遵裕嫉妒劉昌祚獨立大功,&ldo;馳遣使止之??命按甲 勿攻。&rdo;3由於忌賢妒能,坐失戰機,遵裕圍靈州城十八日,不但未能攻 下,反被夏人挖開七級渠水所灌,軍潰南遁,狼狽不堪。
戰爭的性質及其對宋夏的影響 這場戰爭的性質,對宋來說是一場掠奪性的不義戰爭,而西夏則是 防禦性的正義戰爭。其所以如此,這從以下兩個方面可以看出。首先, 從宋夏軍民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看,其性質很清楚。由於趙宋統治者發動 這場戰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奪取&ldo;陷沒百年&rdo;1的銀、夏、綏、宥諸州, 一舉蕩平西夏,在進行戰爭的過程中,執行了一條錯誤的民族歧視和民 族屠殺的&ldo;殺人奪地&rdo;2的政策。因此,西夏人必然要奮起反抗宋朝的入 侵。至於北宋軍民對這場不義戰爭,也採取不支援和不合作的態度。如 負責這場戰爭轉運糧草的李稷,驅迫民夫運糧,&ldo;民苦折運,多散走, 不能禁&rdo;3。即以逃亡拒運的方式表示他們對這場戰爭的抗議。同時,那 些親身參加這場戰爭並從靈州前線潰退下來計程車兵,不僅怒不可遏地活 2《西夏書事》卷25。
1《宋史》卷486,《夏國傳下》。
2《宋史》卷335,《種諤傳》。
3《宋史》卷349,《劉昌祚傳》。
1《長編》卷328,元豐五年七月。
2《長編》卷405,元佑二年八月丙子。
3《長編》卷319,元豐四年十一月甲申。
埋了平時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軍官,&ldo;士卒乃敢攘奪公私之物,至剝 奪軍官衣服,生埋掩之。&rdo;而且&ldo;自去巾櫛辮髮詐為蕃兵,追奪財物, 軍器什物,棄毀滿野。4即用實際行動表示強烈反對這場不義的戰爭。
其次,一些看問題比較客觀的趙宋臣僚並不否認這場戰爭的非正義 性。如北宋的史學家司馬光認為:&ldo;靈夏之役,本由我起,新開數寨, 皆是彼田&rdo;5。蘇轍也認為神宗熙寧以來的對夏戰爭(包括這次戰爭), &ldo;曲在朝廷&rdo;6,等等。這場戰爭甚至連親身參加戰爭洗禮的環慶帥高遵 裕的機要秘書、主掌機宜文字的張舜民也持不贊成的態度。他作靈武詩 雲: (一)&ldo;靈州城下千株柳,總被官軍斫作薪。
他日玉關歸去路,將何攀折贈行人。&rdo;
(二)&ldo;青銅峽西韋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莫上望鄉臺。&rdo;
由於張舜民用詩的語言抨擊了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因此使他受到 了謫遷降職等處分。&ldo;坐謫監邕州鹽米倉,又追赴鄜延詔獄,改監彬州 酒稅&rdo;1。
這次戰爭給宋夏雙方都帶來了較大的損失和影響。
對宋來說,損兵折將,勞民傷財,不但未能打垮夏國,反而使邊患 更多。正如大臣富弼所說: &ldo;靈州之役,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