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第1/2 頁)
商鞅的結局悲慘,原因有很多。一是因為商鞅變法中的汙點。商鞅變法的最大錯處,就是矯枉過正,手段過於酷烈,在秦國建立了嚴刑峻法的統治,在街上吐一口痰都要治罪,至於連坐之罪,多年以來更是株連甚廣。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的&ldo;暴政&rdo;,其根由也是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日益嚴苛的法家思想。但另一個重要原因,卻是秦惠王自己的帝王心術,像商鞅這樣一個功高震主的人,對王權的威脅是巨大的,不除掉是不可能的。戰國歷史上秦國的歷代權臣,如果不知功成身退的道理,下場都很悲慘。比如李斯,比如呂不韋,能得善終的範睢等人,原因也在於見好就收。而以商鞅的性格,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從商鞅走進函谷關的第一天起,他被車裂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他註定要成為這個大變革時代的殉道者。
第十九章 胡服騎射第一人‐‐趙奢
在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中,大部分的變法運動,側重點都在於經濟制度和軍事管理制度,即透過大張旗鼓的改革,以提高國家的稅收,提升軍事的戰鬥力。惟獨有一個國家,將變法的重點,放在了軍事作戰思想的改革上。這場改革的意義同樣是劃時代的,甚至比其他各國改革擁有更強的生命力。當中原的戰國時代成為歷史,甚至秦王朝都曇花一現之後,這場純粹的軍事改革,卻依然深遠地影響著冷兵器時代的中原民族,使中原民族的軍事理念出現了劃時代的飛躍‐‐這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
【一】
作為&ldo;三晉&rdo;之一的趙國,其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在戰國初期就開始了。趙國的封建化過程,大約是和魏國同步的,但發展的水準卻遠遠不如魏國。因為趙國的地理位置實在太過特殊,它位於山西北部地區,北方面臨遊牧民族的騷擾,不只是中山、樓煩這些遊牧部落,強大的匈奴民族已經染指中原漢區,而地處北方要衝的趙國、燕國都受害最深。北方的農業生產,每年都要遭到很大的破壞。所以,有樣學樣的經濟政治變法,根本不能解決趙國的致命問題。在國土面積狹小,生存環境惡劣,人口稀少的情況下,趙國的改革重點必須有的放矢,要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打造一支強大軍隊上來。這支軍隊的數量也許無法成為六國裡最多的,但是作戰素質和軍事理念,必須成為六國最強的。在當時,中原漢地的主要作戰方式,還是戰車配合步兵。戰車的作用雖然日益縮小,卻仍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但是在迅猛的騎兵面前,傳統的戰車加步兵的作戰方式,很容易成為敵人射殺的活靶子。趙國從三家分晉開始,就長期陷入兩面作戰中,對南方,要抵禦中原諸國的軍事打擊,對北方,要抵禦遊牧民族的侵擾。兩線作戰下,擁有一支強大先進的軍隊格外重要,最先進的軍隊,自然就是當時新興起的騎兵,所以學習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建立一支&ldo;胡服騎射&rdo;的精銳騎兵,就成了趙國的必然選擇。
&ldo;胡服騎射&rdo;的倡導者,是公元前325年起在位的趙武靈王,他是趙國的第六任國王。在即位的最初20年裡,他曾3次率軍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屢屢遭到慘敗。北方遊牧民族迅烈的作戰方式,給他留下了慘痛的記憶。經過數年精心的研究後,身為軍事家的趙武靈王,果斷丟擲了&ldo;胡服騎射&rdo;的主張。公元前302年,胡服騎射行動正式推行,主要內容就是趙武靈王帶頭穿胡服,全國上下的老百姓都穿胡服,然後引進戰馬,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騎兵部隊。此舉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皇叔公子成等竭力反對,許多大臣也想不開,好好的華夏族,卻要穿蠻夷的衣服,這成何體統?但趙武靈王的決心異常堅定。他自己穿胡服,大臣、百姓都要跟著穿,不穿的,先辯論,後來辯論也沒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