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老金頭,我覺得你可以搶救一下(第1/2 頁)
茫然。
不解。
金忠愣了。
他本以為,漢王想趁機奪取兵部大權。
如今他朱高煦監國理政,自己又突然病倒,漢王爺隨便安插一個漢王黨官員主持兵部事務,那不是簡簡單單的事情嗎?
金忠此次主動與他會面,也是為了此事。
要知道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太祖高皇帝一怒之下“革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升六部為正二品衙門,尚書正二品!
自從那以後,六部權柄大大增加,直接對皇帝負責!
加之當今天子朱棣又是位馬上天子,大明戰事一直不斷,兵部權勢更是炙手可熱!
一心“為君分憂”的金忠主動會見漢王爺,也是想趁著自己還有時間,替太子爺解決掉這個隱患。
結果漢王朱高煦反倒好,竟然讓自己舉薦賢才接掌兵部!
你可是野心勃勃的漢王爺啊!
你現在怎麼成了這副模樣!
你腦子有問題吧?
雖然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這是個大好機會。
金忠深吸了一口氣,試探性地開口道:“漢王殿下覺得楊士奇如何?”
朱高煦:“!!!”
對啊!
還有楊士奇啊!
這老楊頭上次替劉觀等人求情,被朱老四扔進詔獄裡面,現在都沒有放出來!
讓楊士奇暫代兵部事務,那絕對是綽綽有餘!
楊士奇是什麼人?
赫赫有名的“西楊”,“三楊”之首!
三楊正是楊榮、楊溥、楊士奇三人,三人均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後位至內閣重臣。
他們在任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大明朝的國力繼續沿著鼎盛的軌道發展。
並且正是因為大人的卓越政績,使得大明閣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來的皇帝辦事員,轉變為了具有丞相性質的輔臣,他們因此被史家視為名臣。
明代著名學者焦竑評價曰:“西楊(楊士奇)有相才,東楊(楊榮)有相業,南楊(楊溥)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要不是這三位賢相死的太早,朱瞻基那個混賬兒子,只怕成不了“大明戰神”,搞不出喪權辱國這種事情。
現在楊士奇與楊溥還在大牢裡蹲著,只剩下一個楊榮在內閣獨立支撐。
都是人才啊!
這樣可不行啊!
那可是西楊與南楊,讓他們繼續蹲大牢,有點大材小用了。
至於解縉這個明朝第一大才子,把他扔去編纂永樂大典,或者進國子監教書育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朱高煦正想著,只聽得金忠緩緩道:“楊士奇心思縝密,以布衣之身入翰林,談事有灼見,皇上對其人才華十分看重。”
“加上楊士奇之前也在兵部任事,對兵部也是十分熟悉,所以老夫斗膽向漢王殿下舉薦此人,暫代兵部事務!”
畢竟在立嫡這個問題上,楊士奇一直都是力保太子朱高熾,與自己理念相合。
此刻無辜入獄的三位賢才,楊士奇、解縉、楊溥三人,均是鼎力支援朱高熾的太子黨。
但是,解縉為人恃才傲物,高調張揚,多次上奏彈劾朱高煦,以致於被朱高煦懷恨在心,永樂九年就被捕下獄。
而楊士奇卻不一樣,此子聰明太多,諱莫如深,不熱不冷,沒有人能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二人這一比較,金忠自然更加欣賞楊士奇。
至於楊溥此子,為人太過謹慎,有時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牆而行。
凡事過猶不及,太過謹慎就會失去臨時決斷的果敢與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