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第1/2 頁)
相對於錦衣衛來說,主體是太監構成的東廠無疑是更不討喜的,事實上在魏忠賢時期,東廠也已經儼然成為了錦衣衛的太上皇,因此在牆倒眾人推的情況下,它很快便消亡的無聲無息了。
與之相比,錦衣衛因為自身所承擔職責的特殊,雖然也被下旨裁撤,但最終卻還仍然是保留下了本部的一些機構和一個基本已是空殼的架子。
在明面上來說,錦衣衛原本派駐全國的十四所千戶全部被撤,所有錦衣衛基本在打散後被發配到了九邊的邊軍之中,並且很快被不明不白地作為炮灰而消耗的七七八八了,根本沒有什麼機會在軍隊中形成自己的勢力。
事實上,在大明而言,錦衣衛的戰鬥力絕對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它在最高峰期曾經擁有高達六萬的精銳士卒,而且大多都是堪稱為武林高手的,可惜就這麼無聲無息地被沒有任何意義地消耗掉了。
所幸的是,在這次大清洗中,一直都是相對獨立、自成系統的錦衣暗衛卻是基本得以保全,而這一點卻是要歸功於錦衣暗衛的時任統領吳孟明。
吳孟明此人相當低調,在史書上留存下來的記載很少,滿清編修的明史指稱他&ldo;緩於害人而急於得賄&rdo;,意思說他是一個不怎麼害人的貪官。
吳孟明是兵部尚書吳兌的孫子,浙江山陰人,生於一五八零年,死期不詳,是恩蔭的正千戶,到崇禎即位時便已任職為錦衣衛同知,所掌管的正是錦衣暗衛。
儘管也是大明的一線,但吳孟明的官路卻並不是一路順風,從現代可查閱的資料來看,關於吳孟明在錦衣衛的任職有兩種說法。
早在天啟四年,吳孟明便考選了北鎮撫司理刑,但在天啟五年,便被削籍為民;到崇禎元年十月,被起補為南鎮撫司僉事,而崇禎六年九月再次被因故降職三級。
此後,吳孟明似乎開始變得官運亨通起來,有關於他接掌錦衣衛指揮使的第一種說法,是他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從現任指揮使駱養性手中接班,然後一直幹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所破為止。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吳孟明在崇禎十年六月便已經就任錦衣衛指揮使,但他所接的班卻不是駱養性,而是董琨,時年他五十八歲,在第二年又再次被免職。
董琨據說是時任禮部尚書兼內閣首輔溫體仁的義子,但風光多年的溫首輔在試圖算計司禮監太監曹化淳的時候,終於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在這一年的六月被崇禎一捋到底,廢為了庶民。
驚嚇過度的溫體仁,在回到老家不到一年後便一命嗚呼不說,前前後後還帶累了許多人和他一起倒黴。
不過,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吳孟明都僅僅只是幹了一年的錦衣衛指揮使,但更多的細節,張知秋後來在現代查詢了許多的資料,但也並沒有找到什麼有說服力的東西。
至於溫體仁的倒臺卻是並不冤枉的,且不說他一貫地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僅僅是他將目標指向身為司禮監太監的曹化淳,便是犯了此生一個最大的錯誤。
如果一定要與現代地機構進行類比的話,大明司禮監大約相當於總書記辦公室,但是它的實際權力,在有些時期卻是堪比政治局了。
在有明一朝,司禮監都是皇宮內最為重要的一個部門,居內務府十二監之首,但實際在朱元璋時代的大明早期,被嚴格禁止識字的內務府太監們,也不過就是一群有些怪異地奴僕罷了。
但是,從宣德皇帝朱瞻基在皇宮設定了太監學堂,鼓勵太監識字,並有意無意地讓司禮監的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利開始,司禮監便日益變得重要起來。
明朝中葉以後,皇帝多深居,荒嬉享樂,不理國政,常常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行&ldo;批紅&rdo;大權,到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