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第1/2 頁)
尉遲敬德是劉武周手下的大將,公元620年他和另一員大將尋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時間不長,尋相便又叛亂,眾將便疑心尉遲敬德也將要叛亂,就囚禁了他,還建議唐太宗殺掉他。唐太宗卻說:&ldo;他如果要叛亂,難道還會落在尋相的後邊嗎?&rdo;然後就放了尉遲敬德,安慰道:&ldo;大丈夫以意氣相許,請不要將這點小誤會放在心上,我絕不會聽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rdo;尉遲敬德深受感動,以後為唐太宗屢建奇功。例如唐太宗在即位之後在如何處理原來屬於太子李建成東宮集團的人時,就聽從了尉遲敬德的建議,尉遲敬德說殺人過多了不利於國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幹的還委以重任,唐太宗的寬容化解了許多矛盾,也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變過來,成為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魏徵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第四部分:先智後昏的後唐莊宗李存勖
盛世的開創者唐太宗(5)
魏徵當年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他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曾質問魏徵:&ldo;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rdo;魏徵並不求饒,反而倔強地說:&ldo;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一定不會是今天的結局。&rdo;唐太宗很讚賞他的直率,便以禮相待,根據他耿直的秉性,讓他任諫議大夫,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ldo;何謂明君、暗君?&rdo;魏徵回答說:&ldo;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rdo;這就是我們今天經常引用的名句:&ldo;兼聽則明,偏信則暗&rdo;,當時,唐太宗就將魏徵的這句忠言牢記在心,有了好的指導思想,納諫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和前提。
6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點兵。當時的唐制規定,年滿二十一歲才能入選,但大臣封德彝卻說十八歲以上高大健壯的也可以點兵,並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徵卻駁回了詔令三四次,不肯簽發。唐太宗大怒,召見他質問。魏徵說:&ldo;您常說要以誠信治天下,但即位以來僅幾個月就幾次失信於民,這怎麼能說是以誠信治天下呢?&rdo;太宗聽了轉怒為喜:&ldo;過去我總以為你很固執,不懂政事,今天聽你分析國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確實是錯了。&rdo;太宗不但改正了錯誤,還賞賜給魏徵一隻金甕。
627年,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說:&ldo;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rdo;魏徵當即面奏說:&ldo;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rdo;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ldo;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rdo;太宗點頭稱是。
公元628年,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后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