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第1/2 頁)
當然,唐太宗善於納諫並不意味著他一味聽從所有人的主張和建議,沒有自己的主見,而是擇善而納之,則不善而棄之。
627年,民間有一個人上書諫言,請求太宗清除朝中奸佞之臣。太宗認為這事情關係重大,就立刻召見這個人。太宗問:&ldo;你認為朝中誰是奸佞之臣?&rdo;這人回答說:&ldo;我居住在民間草澤,不能具體確認某人是佞臣。我想請陛下與群臣座談,可以假裝發怒,來試探他們。據理力爭的人,是忠臣;害怕而奉承的人,就是佞臣&rdo;。太宗說:&ldo;君王好比水的源頭,臣子就是水流。汙濁了源頭要使水流清澈,是不可能的。君王自己做假,怎麼能使臣下正直!我公正至誠治天下,感到前世帝王好以詭詐的權術對待臣下,常以為是羞恥的&rdo;。太宗隨說:你的辦法雖然不錯,但我不會採納你這樣的建議。那人,只好悻悻而去。
&ldo;知人善任、肯於納諫&rdo;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為給歷代帝王樹立了一個好的典範。
第四部分:先智後昏的後唐莊宗李存勖
盛世的開創者唐太宗(7)
泱泱大風‐‐貞觀之治
唐太宗當了二十三年皇帝,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成功。唐朝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許多外國人都來到唐朝,學習我國先進的文化。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後來的人就把唐太宗時期繁榮昌盛的局面叫&ldo;貞觀之治&rdo;。
貞觀初年的形勢,對剛剛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來說是不令人樂觀的。當時,統一戰爭剛結束不久,社會矛盾還沒有完全緩和,民心還不十分安定,而且全國各地的自然災害也不斷發生,社會經濟仍然凋敝不堪。如何治理這個國家,成為他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而他當時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穩定局勢,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領導集團。唐太宗採取了寬大安撫和任用東宮屬僚的政策,緩和了政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在穩定局勢的同時,李世民又著手整頓父親在位的宰相班底,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決策集團,建立了以溫彥博、王珪、魏徵、戴胄、侯君集等人所組成的宰相班底。在這個班子中,即有李世民的舊屬,也有原東宮集團的成員。這個班子匯集了當時最傑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現出明顯的朝氣和進取精神。透過領導層的改革,李世民不僅牢牢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為進一步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經歷了隋朝盛世、隋末動亂和滅亡的唐太宗,給他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隋朝的滅亡。在唐太宗看來,隋朝本是一個十分強盛富庶的統一帝國,僅是儲備的糧食就可供全國50年之用。但隋煬帝繼位後不到13年便分崩離析,短命而亡,原因是什麼?他認為主要有3條:一是隋煬帝廣修宮室,到處巡幸;二是美女珍玩,爭求不已;三是東徵西討,窮兵黷武。由於隋煬帝恃其富強,不顧後患,徭役無時,干戈不停,使老百姓無法生活,終於激起反抗,以至身戮國亡。而這一切都是唐太宗的親身經歷,因此他引以為戒,成為影響他制定統治政策的重要因素。面對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和貞觀初年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唐太宗經過深深思考,決定以大治天下作為自己的施政方針。
治國方針確定以後,唐太宗首先抓了國家的政治建設,把任賢和納諫作為保證政治的兩條主要措施。 除此之外,唐太宗還建立了一套完備實用的法規體系,為創造一個良好安定的社會環境、實現大治天下的治國方針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唐太宗又進行了法制的改革和建設,採取慎刑寬法和嚴格加強法制的措施。為了管理國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賞罰制度,加強了法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