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第1/2 頁)
英宗又為什麼這麼信任王振呢?就因為他還是一個頑童時,一直由司禮太監王振陪他玩,從此他就被這位&ldo;王先生&rdo;牽著鼻子走。王振的權威,甚至比朱祁鎮還要大,是英宗正統朝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一說北直隸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據查繼佐《罪惟錄》說,王振&ldo;始由儒士為教官,九年無功,當謫戍。詔有子者許淨身入內,振遂自宮以進,授宮人書,宮人呼王先生&rdo;。可知王振是永樂時入宮,因有文化逐漸嶄露頭角。在英宗做太子時,王振就在身邊。王振善權術,能察顏觀色,深受英宗寵信,稱其為&ldo;王先生&rdo;。英宗即位後,命掌司禮監。在明代,司禮監太監有&ldo;內相&rdo;之稱,掌批紅,權力很大,可與內閣分庭抗禮。
有人認為王振是明代第一個權閹,是明代宦官專權始作俑者。朱元璋建國伊始,規定內官不許習字,只供灑掃驅使。又令宦官不許干政,違者斬,並鑄鐵牌立於宮門之側。終洪武一朝,無宦官干政的現象。永樂朝情勢為之一變。靖難之役時,由於有大批宦官投奔朱棣,報告朝中虛實,為朱棣奪取江山立有功績。因此成祖朱棣信任宦官,允許讀書習字,逐漸委以重任,但仍未有專權現象。王振的得寵,與其是東宮舊人的身份很有關係,因為&ldo;出入起居之際,音聲笑貌,日接於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結君心&rdo;。王振之後的劉瑾、魏忠賢都是這種情況。
正統初年,因為外廷有&ldo;三楊&rdo;,內宮有太皇太后張氏,王振尚處處小心,不敢囂張。但是張太后在正統七年(1442)去世,&ldo;三楊&rdo;也先後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無忌憚地弄權了,大興土木,廣收賄賂,使用重刑,威勢傾朝廷。而且他還依仗皇帝的威嚴排除異己,樹立朋黨。正統朝的政治日趨腐敗。
由於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統治,從蒙古人手中奪過來的。明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區仍然有很大的勢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 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達領兵出征北元。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逃離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雖然蒙古無力與明朝一爭天下,但雄踞北方,時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脅。因此,明朝歷代統治者都把北元作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晉、寧、遼、岷等邊塞諸王,分鎮要害邊地,屯駐重兵,形成了一道抵禦蒙古的防線。洪武年間,太祖還多次出兵打擊蒙古勢力。永樂年間,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實際上是把抗蒙總部搬到了前線,先後5次親徵,使得北部邊境稍得安寧。在最後一次親征途中,朱棣病逝。
自仁、宣時期起,明朝對蒙古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對蒙古主要採取以攻代守,主動出擊的策略,長驅直入,極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勢力。此時則轉變為鎮守九邊、互市往來的以守為攻的方針。蒙古遊牧經濟有其內在的不足,生產分工不發達,手工業製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業品缺乏,必須依靠其他途徑獲得。獲得的手段不外乎有兩種:掠奪和貿易。貿易又分為朝貢貿易和馬市貿易。馬市貿易,設於邊境,蒙古以駝馬皮毛換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買賣銅、鐵、兵器。
朝貢貿易,始於永樂朝,入貢駝馬獸皮,明朝則估價給值,另有大量賞賜。但是這種朝貢體系隱藏有很大問題,蒙古派遣的使團人數越來越多,沿途州府供應吃力,而且其間夾雜不法之徒,頻頻生事。如果得不到滿足,蒙古就會侵犯邊境。
正統初期,英宗忙於用兵麓川,無暇北顧,使得也先(蒙古首領,自稱太師淮王)利用機會擴大勢力範圍。也先先是向西發展,將依附明朝、屏衛明朝西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