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第1/2 頁)
與削弱相權同步進行的,則是在百官中推薦&ldo;官、職分離,互相牽制&rdo;的任官政策。宋代官制中,&ldo;官&rdo;是品級,只有據此受俸祿的作用;&ldo;職&rdo;是殿閣、館閣學士一類的榮譽稱號,亦沒有實際權利;只有由皇帝或書省&ldo;差遣&rdo;的臨時職務才是實職,即執行實際權力的職務。這種職、權分離,名、實混淆的任官體制,使任何官員都無法集中權力、榮譽、威望於一身,權大者並不一定職高,望重者並不一定位顯。這樣也就很難形成對皇權的威脅了。
皇帝臨時&ldo;差遣&rdo;的實職,也是依照&ldo;分權而相互牽制&rdo;的原則進行安排的。如宋代有固定的尚書省兵部,但兵部尚書只是虛職,並無實際兵權,只是被差遣為樞密使才有相當於兵部尚書的實權。不過樞密使也只是有奉旨調兵之權而無領兵之權,領兵之權歸&ldo;三衙&rdo;長官。同理,&ldo;三衙&rdo;的高階將領雖然名為禁軍的最高統帥,卻也只有領兵之權而無發兵之權。
宋朝建立前的半個世紀裡,中原如走馬燈似地換了五個朝代。天下大亂,誰有了刀槍,誰便可稱霸一方,甚至當皇帝。無論是當地方官,還是當武官,幾乎都張開貪婪巨口,搜刮民財。貪官汙吏對貪汙斂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形成了一種極壞的社會風氣。
宋太祖深深認識到,如果聽任貪汙斂財在新王朝肆無忌憚,到手的政權就會得而復失。因此,宋王朝開國初期比較重視倡廉懲貪。
第五部分:從流浪漢到開國皇帝的宋太祖
從流浪漢到開國皇帝的宋太祖(9)
《宋史本紀》載,太祖&ldo;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rdo;。清朝歷史學家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有&ldo;宋初嚴懲戛吏&rdo;一節,專論太祖懲貪。據統計,宋太祖在位17年,對28個貪官處了死刑,還將一些問題不嚴重的貪官貶官飈職。所處死刑者,有縣令、通判、郎中、將軍、監察御史、攔遺、太子中舍、太子洗馬(均為皇太子府高階管理官員)、內班(皇宮管理官員)等等。
開國初,宋太祖曾立官吏晉升制度:文臣五年、武臣七年晉升一級,到期能否晉升,主要看任期內有無貪贓問題。如果有問題,但還不太嚴重,文臣則要七年,武臣則要十年才能晉升,對這種官員的晉升還必須上奏皇帝批准。
建隆三年(962)八月規定:貪官的奴婢、鄰居、親戚主動揭發,給以獎勵。乾德五年(967)正月,節度使王全斌雖然在平定後蜀時立了大功,但因&ldo;黷貨殺降&rdo;而被公開批評降職。
三月,縣令源銑,縣主簿郭徹二人,以貪汙罪判死刑。借這一案件,宋太祖向全國下詔,警誡全國各級官員。六月又下詔,嚴令各級官吏不得接受賄賂,濫用權力,。
對貪官嚴懲是必要的,卻是消極的。宋太祖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宋太祖在一份詔書中說:&ldo;吏員猥多,難以求其治;俸祿鮮薄,未可責以廉。與其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員而益俸。&rdo;宋太祖這個帳算得精明。因此,宋王朝開國之初實行的是一條精簡官員編制、合併州縣、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宋朝的&ldo;冗官&rdo;之弊並非開國時造成的,而是第三個皇帝(真宗)以後的事。
由於五代頻繁的戰亂,宋王朝開國之初,人口稀少,小縣只有200戶人家,大縣也不過1000餘戶,所以,宋太祖一共廢了16個州。州縣的官吏儘可能精簡,200戶以下的小縣,只設主簿1人;200戶至400戶的縣設主簿和縣尉各1人;400戶至1000戶的縣才有縣令1人、縣尉1人;1000戶以上的大縣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