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振聾發聵(第1/2 頁)
張科潛將信紙收回,再細細研讀起來。
姚夏這篇文章說起來有一些篇幅,但是總體來說可以提煉出幾點核心內容。
第一、以商養研。
姚夏在這份建議書中闡述到,自新中國以來,我們國家的所有研究推動主要都是依賴於國家,在某些時候起到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也達到了一定的成果,可這其中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不論是經濟、人力、物力的消耗都是巨大的。
姚夏雖然沒有明確點題,可張科潛也能感受到說的是什麼。
“但是,現在時代已經進入了歷史轉折點,改革開放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國際地位的問題,不僅僅是高精尖技術的問題,也要解決人們吃飯和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問題。
清華大學作為時代和科技的排頭兵,理應在這方面做出貢獻。”
這個馬屁讓張科潛還是非常受用的,所以看到這裡就不免笑了起來。
在七五計劃當中,積體電路成為了重點專案,與此同時,1986年,王守武在bj組建中科院微電子中心,電子工業部在廈門舉行的積體電路研討會上,出臺了積體電路“七五”行業規劃,提出“531”戰略,即普及5微米技術、研發3微米技術、攻關1微米技術。
1986年清華大學的微電子所也才剛剛建立。
但是在這個這個時代大背景當中,有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問題,那就是經費問題。
國家雖然有計劃想把事情做好,可是也沒有多少銀子,全國大環境放在這裡,晶片研發,技術攻關難免遇到各種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姚夏提出來【以商養研】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有許多優秀的公私合營企業,科海、連想由科學院出資建成,現在完成了非常重要的創收任務,同時還帶動了就業……”
“清華大學作為國內知名校府,人才眾多,何不以此為鑑,開展公私合營模式,創辦校辦企業,一方面可以將學術成果應用於商業,透過實際應用來驗證研究成果,另外也可以為系內開展實驗籌措經費……
以商養研,為國家減輕負擔,也為研究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如果說科研是一臺機器,那麼資金就是這臺機器運轉必不可缺的重要能源。
離開經濟談技術,無異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長久。”
“妙啊,妙。”張科潛看到這裡,不由得發出一聲讚歎。
尤其是姚夏在信中寫到的科海和服務部的創舉,更是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功效。
……
第二,以研振商。
國內的大多數高校、實驗機構,包括工廠的生產模式,大多數都是小作坊模式,在過去還可以應付,可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人們的需求大大增加,小作坊模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拿電視機來說,全國每家每戶其實都有電視機的需求,可是現在國內的產能暫時無法供給,所以需要依賴於大量的進口,人們看的是日立牌、松下牌……但是熊貓牌、長虹牌還遠遠不夠。
且大多數國內電視機廠商都是引進的島國生產線來進行製造,暫時還沒有國內自己的生產線,從這一點上來講,作為科研人員,作為本該輸出重要的生產裝置的各大研究所,高校其實並沒有做好。
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為實際生產力,應用到國計民生,尤其是生產人們所需迫在眉睫。
大學可以就像是個孵化器,在其中將雞蛋孵化出來,變成小雞,放到企業當中培養,變成可以食用的肉雞,再給到千家萬戶……
這樣一來,就能實現以商養研,以研振商的良性迴圈。
……
第一遍初讀,張科潛就覺得跟雷劈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