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4頁(第1/2 頁)
四爺爺和老伯氣得白眼直翻:「李家溝要再出一個皮娃,那才真是要了老命!」
……
四年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論壇。
李君閣正在演講臺上侃侃而談。
「女士們,先生們,承蒙秘書長先生誠摯邀請,要我談談李家溝的發展經驗,我倍感榮幸。」
「李家溝曾經是一個閉塞的小山村,發展緩慢,偏僻而保守。」
「但是那裡資源豐富,人文氣息獨特而深永,傳統思想氛圍濃厚。」
「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和其它所有思想一樣,有起有落。」
「後人給它施加了無數的粉飾和點綴,因為這些粉飾和點綴,曾將它推上神壇,也曾給它帶來過滅頂之災。」
「其實這思想究其根本,就個人發展而言,就是以『孝』為起點,培養自己的修養和品行,並透過學習,成為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仁者』。」
「西方思想認為,貴族之所以是貴族,不在於他佔有多少財富,而在於他具備多少責任心,承擔多少社會責任,這一點上,東西方的哲人是相通的。」
「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是為『仁者』,但是『仁者』只是具備了幫助別人的能力和本心,具體如何『施仁』,用什麼方法達到『使民樂從』的境界,這是另一個問題。」
「這種反面例子其實很多,那些打著拯救的旗號,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人,招致抵抗甚至反擊的例子,不勝列舉。」
「其實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給我們提出過解決方案,那就是——『仁者,愛人』。」
「何為仁,何為愛?」
「有能力幫助別人,也願意幫助別人,斯為仁。」
「能力或者不足,但有親近之心,斯為愛。」
「仁,容易流於高傲的施捨。」
「愛,容易變成依賴與祈求。」
「孔子的這個方案,要求仁者從思想上,將自己置於弱者的位置,以依賴和祈求之態度,去施行仁政。」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很多地方的扶貧和資助,施政者往往會給當地居民規劃出一個發展藍圖,讓居民們按照他們制定的發展道路來走。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常常忽略了一點,也正是因為忽略了這一點,導致專案失敗,居民牴觸。」
「很多施政者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這種做法,其實還是另一種方式的高傲,把這當成對無能力者施加的一種施捨和憐憫,甚至將之變成一種強制,這就沒有將自己,擺在和居民對等的位置。」
「他們沒有想過,要居民放棄固有的生活方式,這對當地居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犧牲!」
「你做了慈善,居民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本身是一種對等的付出。」
「沒有任何犧牲是理所當然的,只有把握了這一點,才能解決問題。」
「只有深入到他們中去,成為他們的一份子,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來思考;請求他們理解這種犧牲,用依賴和祈求的心態來尋求他們的信賴和支援;請求他們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勇敢地選擇另一種,這才是『仁者愛人』的施政方式!」
「李家溝的發展思路,就是依據這一條準則的指引。李家溝的發展方式,就是從村民們思想上解決問題,透過溝通引導和表率作用,讓居民們自發自願地選擇走上了現在這條發展道路,讓他們擺脫貧困,最終成為一個個新的『仁者』,成為有能力有愛心,能學會這種方式,去繼續幫助別人的人。」
「很多人眼中,李家溝人直接跳過了暴發戶的心態膨脹階段,在擺託貧困後,精神同樣充實。富裕起來的李家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