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1/2 頁)
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容,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淒涼的荒地……這麼光榮的一天,決不在遙遠的將來,而在很近的將來,我們可以這樣相信的,朋友!
方誌敏的文章和詩歌,猶如其人;讀其詩如見其人。他在《獄中紀實》寫道:
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
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
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
乃是宇宙的真理!
為著共產主義犧牲,
為著蘇維埃流血,
那是我們十分情願的啊!
方誌敏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經過個人的最後奮鬥,於1935年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窩從容就義。
第36章 鐵窗難鎖鋼鐵心的‐‐王若飛
1896年10月11日,王若飛出生於貴州安順。在其舅父‐‐進步教育家黃齊生的影響下,少年的王若飛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後畢業於貴陽達德學校。曾參加辛亥革命和討袁護國進步活動。1918年春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明治大學,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1919年5月7日因反對&ldo;二十一條&rdo;憤而回國,參加五四運動。同年10月,同舅父黃齊生等人由上海啟程赴法國勤工儉學。臨行前,他們拜訪了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手書&ldo;奮鬥&rdo;二字,贈給赴法勤工儉學的同志們。
在法國,他經常和蔡和森、趙世炎等人在一起探討救國救民的道理,逐步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他曾在鋼鐵廠、膠鞋廠做工,並參加領導成立工學世界社,組織留法學生向中國公使館請願等活動。
1921年夏,他和周恩來、趙世炎等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秋又和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等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簡稱&ldo;少共&rdo;) ,被選為執行委員。1922年10月加人法國共產黨,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3年3月,他被黨組織派往蘇聯人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5年3月回國到上海,參加五卅運動閻先後擔任中共北方區委巡視員和中共豫陝區委書記等職。在李大釗的指導下,領導開展河南、陝西地區工人運動和國民運動,建立發展中共黨、團組織,成立河南省總工會,組織農民協會,幫助國民二軍建立政治工作,併到江蘇的徐州、安徽的宿州等地領導工農運動。這年秋天,他同李培芝結婚。
1926年3月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協助陳獨秀處理中央日常工作。同年10月至1927年3月,參與領導上海工人第一次、第三次武裝起義,直接指揮南市區戰鬥。後出席中共&ldo;五大&rdo;,並被選為中央委員。
大革命失敗後,任中共中央農委負責人兼江蘇省委農委書記。為貫徹中共&ldo;八七會議&rdo;精神,制定了宜興、無錫、江陰、常熟四縣秋收暴動計劃。同年11月組織領導宜興、無錫東北鄉農民暴動。
1928年4月,到南通部署發動如皋、泰興等八縣&ldo;五一&rdo;農民大暴動,建立了一批農民武裝,為建立紅十四軍奠定了基礎。
同年夏,赴蘇聯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ldo;六大&rdo;。會上,王若飛批判了陳獨秀在大革命後期的&ldo;右傾&rdo;投降主義錯誤,對自己擔任中央秘書長時應負的責任不推卸,自我批評說,那時&ldo;對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很幼稚,不能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