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1/2 頁)
1933年,任弼時被派到湘贛邊區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從此,戰鬥更加頻繁,生活也越來越艱苦,動盪不定。陳琮英隨軍千里,堅持機要工作,別說接孩子到身邊來,當時連個安定的家也沒有了,緊接著就是史無前例的長徵。
1936年,長徵到了西康省的阿霸,陳琮英又生了個女孩。雖然在長徵路上,弼時還是高興得不得了,給她取名叫遠徵。
琮英卻十分發愁:長徵路上環境艱苦,缺吃少穿,孩子一生下來就要吃,可當媽媽的一滴奶水都沒有,用什麼辦法下奶呀?
正在焦急時,朱德總司令親自端來一盆鮮魚湯,弼時驚奇地問:&ldo;老總,哪裡來的魚?&rdo;朱德笑著說:&ldo;有山就有水,有水還怕找不到魚?我自己釣的。&rdo;弼時聽後,高興地喊道:&ldo;有辦法了!&rdo;他立即找來縫衣服的針,用火燒紅扳彎,做成魚鉤去釣魚,沒有多久,真的釣回來了,雖然魚不大,但釣了七八條。
琮英感動地說:&ldo;弼時!你們這麼忙,還為我費這份心。我喝魚湯,你們把魚肉吃了吧。&rdo;
任弼時風趣地說:&ldo;我們又不會下奶,吃了它管什麼用!&rdo;
陳琮英不安地說:&ldo;你千萬別忘了替我謝謝總司令!他真是……&rdo;
其實,總司令並沒有走,還蹲在門外燒魚湯呢,就應聲答道:&ldo;謝啥子麼!我釣的魚比弼時釣的魚大,我燒的魚是四川味的,比弼時燒的可能好吃些。&rdo;這種真摯的革命情誼,感動得琮英忍不住流下淚來。
不久,隊伍行軍了。為了減輕陳琮英的負擔,任弼時堅持要自己背著遠徵行軍,他還寬慰琮英說:&ldo;這個機會難得,我要盡些做父親的責任嘛!&rdo;
組織上給陳琮英配備了一名戰士,專門來幫助照料遠徵。任弼時和陳琮英都不同意,在那樣的艱苦環境裡,怎麼能夠再增加組織和同志的負擔呢!
戰士回去後,在行軍時,紅六軍團的幹部、戰士,都搶著輪流背遠徵行軍。小遠徵成了軍團的女兒,這種革命深情,在長徵路上傳為佳話。
1938年,任弼時赴蘇聯任共產國際代表團負責人,陳瓊英又生了一個女孩兒,取名任遠芳。1940年他們回國時,就把這個孩子留在了蘇聯。
遠芳,是在蘇聯國際兒童院裡長大的,她的小朋友來自二三十個國家。無論同哪個國家的孩子在一起,遠芳和他們的關係都相處得很好。他們總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有一次,遠芳生病發高燒,班上一個西班牙的孩子對她照顧得特別好,給她送飯、餵藥,如同親姐妹一樣。在那遠離祖國的異國他鄉,她雖然得不到父母的愛撫,卻總是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遠芳在蘇聯國際兒童院裡一直待到小學畢業。她除了學習正常的課程外,還經常從事各種各樣有益身心健康的課餘活動。例如:每天下午4點鐘,女孩子們輪流到廚房幫廚,削土豆皮、洗菜,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的孩子學習縫紉技術、補衣服和繡花。男孩子們幹木工活、種菜、種花。這樣既可以幫助兒童院的叔叔、阿姨幹活,減輕他們的負擔,又培養了他們從小熱愛勞動的觀念,鍛鍊了他們的勞動能力和體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遠芳和一些中國孩子於1950年回到了祖國。當時她只有11歲,繼續上學一直到大學畢業。
1940年,任弼時從蘇聯回到延安後,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書記處書記。陳琮英搞機要工作。他們在這一年又生了-個男孩兒,取名叫任遠遠。當時,正值陝甘寧邊區經濟最困難的時候。黨中央號召軍民開展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