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第1/2 頁)
&l;承遠&r;二字,承前啟後,慎終追遠,內殿一直作為歷代書院院首鑿楹納書之處,如今充棟汗牛,各種文篇數不勝數,雖然其中許多經過歲月侵蝕,已成斷編殘簡,但是究竟能透過浩繁的卷帙縫隙之內,一窺當年那金戈鐵馬、風雲變幻的世事。
此時的古驁,內心不斷思索著山雲子老師給他提出的問題:
&ldo;你心中海清何晏之天下是如何樣貌?&rdo;
&ldo;文中所載,那時天下又是如何樣樣貌?&rdo;
&ldo;你若生在那時,將如何入世致志,實現你志之所願?&rdo;
古驁已閱數日,在心中已條分縷晰地理順了思路:
&ldo;我心中海清何晏的天下倒是簡單,無非是黎庶安居樂業,天子垂拱而治,大臣清正為佐。&rdo;
&ldo;那時的天下,從文中所載亦可看出,國之命脈,早已腐朽不堪,若以壽視之,則已是垂垂老矣,病入膏肓。聖旨不出京城,各地監察御史形同虛設,賣官鬻爵成風,徭繁賦重,民不聊生。&rdo;
&ldo;老師所問前兩個問題,我心裡都是明明白白,或早就存之於心,或在這竹簡中所記,亦甚清晰,三問之中,難就難在第三處。&rdo;
‐‐&ldo;如果我生在那時,能如何救國於難,匡合天下於水火?&rdo;
古驁已冥思苦想數日,茶飯不思,覽經閱卷,可卻仍然不能得解:
&ldo;若我是地方大員,到了當地,卻幾乎無可為之功。那時候流民已起,多數田土都在大族之手,我若要收容流民,要靠大族,大族更強,最後還不是一樣趁著天下之亂爭奪神器?倒又戰亂紛紛,湧現更多流民。若真為政一方,我除了結交大族外,根本無用武之地。想獎勵耕織,可是地都在大族戶下,爵位薦評也經年為其把持,我能做什麼?只能看著它爛下去,腐朽下去罷了。&rdo;
&ldo;再說,就算那時我殫精竭慮地籌謀,能當上地方大員,憑我的出身,還不是大族掌中的泥人?我若絲毫有負於他們,他們立即便能參我下野。&rdo;
&ldo;若我是京中官員,我亦什麼也做不了。機要之位都是大族盤中之肉,就算我僥倖能走到高位,若是於大族有些許損利之處,輕者貶官歸鄉,重者人頭落地,不過日後史書上得一個好名聲罷了,卻是不能於當世救國於難,匡合天下於水火的。&rdo;
&ldo;若我為大族之長,身在世家,我倒是有可為之事,那便是在自家封地之中重耕織,廣積糧,勤練部曲,剿滅流寇編為農奴,將他們都變成我治下之臣。不過史書中也的確是如此,各世家在亂世中糾集失地之農,廣練私兵,於是此兩百年來,朝代驟興驟滅,生靈塗炭……這般看來,就算我生在世家,做了我該做之事,行了我該行之權,最後所得,也不外乎是如今這個結果。好一點的或名重天下,或身登大極,那又能如何?這樣又談何救國於難,匡合天下於水火?不過是一家一門之興盛而已……&rdo;
&ldo;且哪怕身在天子的高位,以兩百年前的形勢來看,仍然難作,世家兼併土地甚多,賦稅人戶上卻常常欺瞞朝廷,若只是這樣也罷了,戎人又在北方犯邊,朝廷不得不抽調庶農北上,敗多勝少,又及天災,內廷腐朽,最後天下飢飢,流寇遍地,世家倒是率兵來勤王,可勤王功勞最大的那一家,後來又當了新帝……
&ldo;再說退一步說,哪怕是那朝天子天縱英才,慧眼識人,以大將軍守邊而勝,朝廷也不過再苟延殘踹幾十年而已…&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