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 章 逐鹿中原(第1/4 頁)
比起燕綏的激動,郭嘉神色顯得淡淡的。抬頭之時,桃花眼中光芒流轉:“正好有些賬務要回田莊處理,我同莊主一起吧。”
“太好了,路上不愁無聊了。”燕綏沒發現異樣,兀自拍著郭嘉的肩膀美滋滋道:“我們就坐新的馬車回去,試一下這新開通的馬拉公交汽車。”
而且左一個諸葛亮,又一個郭嘉,這典型的人生贏家配置啊!
郭嘉:“公交汽車?倒是個新鮮的詞。”
“這就是咱們新開的班車名字了。”燕綏興致勃勃解釋道:
“四輪馬車的跨縣載人可是公共交通誕生的標誌,半公益興致的那種,可不得叫公交麼?”
諸葛亮和一干工匠們解決了四輪馬車的轉向問題,他們經過試驗,發現最簡單的法子是在兩個雙輪馬車中間門用一個滾動軸承連起來,這樣轉向就不會費大力氣了。
還在一些馬車上加了更復雜的裝置,在兩個前輪之間門嵌入轉盤,這樣轉向更機動靈活,馬伕一人就能將負重的車子轉向,無需他人幫忙。
這樣的裝備也很快應用到了牛車上,這樣馬車負責運輸人和普通的貨物,牛車可以裝載糧食和笨重物品。
牛車走得慢,但負重是馬車的數倍,三頭牛拉的車可以容納二十餘人乘坐。
於是潁川郡出現了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家公交車坊,隸屬於太守府,燕綏在一開始就豪橫地給車坊配備了十輛馬車、十六輛牛車。
車伕們穿著和衙役一樣的制服,只是胸口繡著名字,馬甲背後寫著大大的“潁川馬車隊”五個大字。
潁川郡各縣都在修建車站,主要是搭上雨棚。縣衙門口修一個、城門口再修一個,方便百姓日常出行和捎帶物品。
路上則採用了更靈活的方式,根據里程數分段計費,有時候車上會搭載售票員,和車伕互相監督。除此之外,燕綏要求買票必須要給票,這樣更方便對賬,免得車伕坐地起價、欺凌百姓。
早在百年前,漢代就有了記裡鼓車,這樣的車每走一里路,就敲一下鼓,提醒坐車的人,該收多少錢了,馬車一般一里地要收十文錢以上。
但若按照這樣的收費模式,從陽翟到潁川的其他縣,花費的錢財能達到上千文,可以說是巨資了,那就若離初衷了。
燕綏直接把價格定得低廉,從陽翟前往其他各縣,點對點一律五十錢。若是中途上車,則按照路途長短折算。牛車價格更低廉,三十錢就可以了。這樣小的行商、大老遠探親的富農,也能支付得起。
就跟新中國的郵政系統一樣,送信不求盈利,只要先把交通網路鋪設開。而且還能把差役送信的花銷合併,日後用馬車來送公文。
馬車停在縣衙旁邊,立即引來了眾人的廣泛關注。
臨時車站附近立著一塊大大的告示牌,上面寫著時刻表和對應的價錢,最上面赫然是陽翟——陽城,辰時發車,全程五十錢,半程二十五錢。
“這車好雄偉…
…”眾人以往見的,大多是單匹馬拉雙輪馬車,還是第一次見這麼寬敞的車廂。
即使是大戶人家,因為轉向的問題,他們也沒有這麼大的車輛。有不明真相的路人讚歎:“是太守的車架麼,真是氣派啊。”
立即有人高聲笑道:“非也,太守可不是耽於享樂的人,這是太守為了百姓出行方便特地設的。”
雖然這麼說著,卻沒有幾個人敢隨便上前。
不多時,幾個穿著官服的人出來,只見他們從懷裡掏出來錢,交給了售票員,售票員也從懷裡掏出軟紙來,用隨身攜帶的小刀將每張紙一裁為二。售票員收下錢,每個人也都多了一張車票。
車伕吆喝道:“一共十個座位,還剩下七個了,坐滿發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