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ldo;知道這是什麼嗎?這是地爐子,現在沒人用了,到了冬天暖和著呢,比現在的地暖還好使。&rdo;劉大夫告訴他們,這是一個地爐。原來博山古代沒有暖氣,他們就在屋子下面挖一個地爐,地爐的煙道像個迷宮一樣,遍佈屋內整個地面,在屋子後面還有一個出煙口,這樣地爐點著火,整個屋子就非常暖和。
劉大夫開啟手機上的手電筒,順著臺階走了下去,地爐不深,大概有一米六七左右,裡面除了爐膛口,還有一堆亂七八糟的瓷盆瓷碗,&ldo;這些都是我們老爺子以前做買賣剩下的窯貨。&rdo;
博山當地生產陶瓷和琉璃,當地人管陶瓷叫做窯貨,琉璃叫做料器。以前老博山人主要以挑著擔子去濟南等地賣窯貨和料器為生,劉大夫說自家老爺子曾經就是賣窯貨的。每個月都要推著大車出門四鄰八鄉地轉悠,這個月在章丘,下個月就到了臨淄、張店,反正到處去。
聽到劉大夫說他們老爺子去臨淄,老悶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ldo;老馬在這裡住了這麼久,竟然沒有發現者這裡有個地爐子?按說,他每天翻箱倒櫃這麼折騰,挖地三尺的話,也早該把這東西挖出來了吧?&rdo;按照老剛的性格,如果這個地方藏了十塊錢,讓他知道了,不挖地三尺,也得二尺九寸。家裡每一塊磚頭下都藏不住一個鋼鏰,更不要說有什麼寶貝了。
&ldo;從90年代開始,咱們博山這裡的人就都搬進了樓房。以後再從外面搬到這裡住的人,不知道我們這些房子底下有地爐子,非常正常。你看全國各地,別的地方,比如東北、膠東,他們都是火炕,爐子都在屋裡。每天煙燻火燎的燒柴草,太髒了,不衛生。&rdo;劉大夫說,因為其他地方老早之前都燒柴禾,只有博山從明清時期就開始使用煤炭,因為煤炭發熱量更大更持久更清潔,所以地爐就普遍應用起來。
當然以前一般家庭也用不起地爐子,必須得是做生意,當官的家庭,才會在蓋房子的時候,事先挖好地爐。就像博山蔣家大院,不但挖了地爐子,還在下面挖了一個地窖。&ldo;你們知道蔣家大院的主人是誰嗎?就是蔣洗凡,與孫中山一起創立同盟會的那個人。&rdo;
&ldo;這麼厲害?&rdo;這兩天,又是齊景公寶藏,又是蔣洗凡地窖,老剛的腦袋嗡嗡的,被這些巨大的發財資訊不斷轟炸之後,他肚子又非常難受了,很想立即跑到趙家後門去找李霞,一訴衷腸。
劉大夫把手伸進爐膛,掏摸了一陣子,拿出一個油布包。&ldo;我父親是文的時候進城的,當時剛來,沒有房子住,就暫時安排在這裡跟一個財主的長工一起住。那個長工一輩子單身,後來我父親給他養老送終,他就把這個院子半賣半送給了我們家。&rdo;
從地爐內走出來,劉大夫把油布包開啟,彈了彈身上的灰,&ldo;這是我很小的時候,我父親從外面帶回來的,他一直儲存得很仔細。我覺著老馬可能就是來找這個東西的。&rdo;
油布包開啟,一個牛皮檔案袋露了出來,與此同時,院門口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
第10章 踩碎國寶
劉大夫三人聽到敲門聲,連忙把檔案袋重新包好,立即過去開門。只見老馬帶了兩個壯漢就堵在門口,&ldo;呵呵,都在這裡,劉大夫,這個東西我想借一下可以嗎?&rdo;
&ldo;當然不行,憑啥?&rdo;老剛不太看行市,這個樣子憑的是身體啊,那倆壯漢,估計一個就能輕鬆ko他們仨。
果然,其中一個壯漢上來就給了老剛一膀子。老剛從小在街上混,打架從來不怵頭,打不過,大不了就跑。這麼多年來,在小城的衚衕樓道內,還真沒有人活捉過想逃命的老剛。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