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第1/2 頁)
當地多山,適合水田耕作的土地稀少,河川既短且急,時常泛濫。既沒特殊的名產,也沒礦山,更無良港。
「儘管如此,前藩主和領民從遙遠的戰國時代便一直守護此地,忍受貧困,並肩生存下來,建立密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慄山藩才得以存續至今,而這樣的關係也成為互相依存的原因
「他們欠缺一跳脫貧困的鬥爭心。」
看在來自筑紫的「外地主公」眼中,著實感到焦急。
「如果水田不夠,就另行開闢。如果河川暴漲,就修正河川的流向。如果沒良港,就加以闢建。我們陸續想出許多政策,然而…
要付諸執行,需要人力和金錢。
「人力就向領民微調,對男女老幼課予各種勞務。若有誰敢不從,或是沒完成工作,就加以嚴懲,成了以榨取勞力來代替年貢或稅金的一種形式。」
另一方面,資金只能向外舉債。這時慄山藩仰賴的,是大坂的商家。
「很不好對付的大坂商人,以驚人的強力推銷手法,不斷累積財富。我們不是浪費,是為了藩國,為了領民,為了那些貪婪的商人不會懂的政務著想,所以不必顧忌。這是主公的想法。」
但這成了第三個困難。
「不管有再高的志向,目的再怎麼遠大,借錢總會附帶利息,而且有還款期限。」
如果欠錢不還,便會與債主產生糾紛。
「當時的藩主,是這次不被認同嗣子身分的少主其祖父,亦即老主公。當時他已值壯年,卻是位血氣方剛的主君。」
訴說此事的清左衛門,眼神中完全不帶緬懷過往之色。阿近屏息聆聽。
「老主公雖然英明,但凡事重理而不重情,個性方面亦有這種傾向,有時也思慮欠周。」
對於各種帳目、實行節約,他向來都不看重。明明借了一大筆錢,卻又瞧不起那些商人債主。
「用來讓慄山藩脫離貧困的這些政策,方向都正確,但得耗費很長的時間才看得到成效,需漫長的忍耐。老主公等不及那一刻到來,一旦不見成果,馬上改變政策,加以修正,反倒花費更多不必要的時間和金錢。」
債臺逐漸高築,家臣不知如何是好,被徵調的領民心中的不滿和不安更是日益高漲。
「儘管如此,老主公還是持續主掌藩政,一些工程也斷斷續續推動。但在老主公擔任慄山藩主的第七年,終於出了紕漏。」
持續借款卻遲遲不還,總是一再找藉口搪塞,一旦債主前來抗議,便拿出大名的威信屏退。幾名債主再也無法忍受慄山藩的做法,一同向當時的老中(註:江戶蕁府的最高職務。直屬於將軍,總管一切政務。)陳情。
「由於債主的說詞合情合理,老中接受陳情。所幸,最後是在不對外公開的狀況下解決 。」
慄山藩將累積的債務償還一半,同時藩主退位,由嫡子出任新藩主。
「這位主公就是少主的父親。」
老主公有三個兒子,長男和次男皆夭折,新藩主是三男。
「當時他年紀尚輕,只有十七歲……」
與其說是稚嫩,不如說令人看了不忍。
「主公自幼身體孱弱,一繼任藩主,便常因胸悶的毛病發作受苦。」
所謂胸悶的毛病,是突然胸口疼痛、呼吸困難,但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話說回來,是否可明確稱為疾病,目前仍存疑,算是一種「精神疾病」。
有固性格急躁,凡事重理不重情的父親,哥哥們相繼早夭,加上接連施政不力,領民皆被貧困壓的喘不過氣來,再強悍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會垂頭喪氣。偏偏又是身體孱弱的十七歲青年,歷經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