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1/5 頁)
對於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人來說,列寧更是他們的榜樣。
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蘇聯正是在列寧的領導下,成功進行了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有人就認為這是中國除了學習西方之外的另一種發展方向,而且有了成功的先例。
於是,在列寧的死訊傳入中國後,不少報紙都出現了懷念和介紹列寧的文章,上海的多家進步團體發起了悼念活動。
他們還準備舉行悼念大會。
不過這並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在租界內的影響並不大,西方社會對蘇聯抱著警惕的態度,北洋政府的外交權一直受到西方各國的挾制。
直到1924年5月份,北洋政府才和蘇聯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上海大學同樣發起了悼念活動,為此丁靈和她的同學們都參加了對列寧的悼念,還在大街上發傳單,進行宣傳。
她邀請林子軒參加,林子軒想了想,沒有去。
其實,在這個時代。參加悼念列寧的活動沒什麼,只是他覺得自己和列寧不怎麼熟悉,沒必要湊那個熱鬧。
他倒是想起了在後世流行了一陣的蘇聯文學。
林子軒曾經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女主角冬妮婭印象深刻。
這一時期的蘇聯文學大多以描寫十月革命為主,充滿了革命的浪漫主義,展現了革命者堅定的信念和樂觀主義精神。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小說。
但也有一些不關心政治的文學團體,它們宣揚非政治傾向的美學觀,歌頌本民族過去時代的“偉大”,推崇古代語言和詩的形式的“純美”。
當然,這些人有點不合時宜。
從後世的角度看,只有真正反應社會現實的文學作品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那些歌功頌德的小說遲早會被人遺忘。
林子軒印象深刻的有一篇叫做《日瓦戈醫生》的小說。
這是帕斯捷爾納克在1956年創作的帶有自傳體色彩的小說。
帕斯捷爾納克在創作《日瓦戈醫生》時曾說過:“我想在其中提供出最近45年間俄羅斯的歷史映像。”
作者透過十月革命和內戰前後的經歷,塑造了一位誠實、正直,但思想極為矛盾的俄國舊知識分子形象。
小說的主線是日瓦戈的生活史。
他既是一位醫生。又是一位詩人和思想者,他的活動、言論和思考構成作品的內容主幹。
而他本人又以詩歌和札記的形式記述或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
小說描寫了革命暴力的失誤和造成的慘相,較為深刻和多方面地表現了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以及革命時期社會付出的沉重代價。
因此,這本小說在蘇聯被禁了。
1957年被義大利出版商偷運出境,並在米蘭以俄文發行。
隔年又發行了義大利文和英文的版本,並在西方社會得到了極大的反響,為作者贏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另外還有一本《靜靜的頓河》。獲得了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肖洛霍夫展示了1912到1922年間,俄國社會的獨特群體——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國內戰爭中的苦難歷程。
但作者被不少蘇聯文藝評論家批判為“異見分子”、“布林喬亞的同路人”。說他是在宣揚“富農思想”。
肖洛霍夫為意識形態對立的東西方兩個世界共同認可。
他也是惟一既獲斯大林文學獎,又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這在蘇俄文學史上絕無僅有。
這可能和他在每一個重要時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