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1/5 頁)
。
同時,成社我負責永珍書局在北平的發行工作。還會創辦北平讀者喜歡的報紙和雜誌。
兩人達成了初步意向,具體的事情可以以後慢慢談。
成社我想要在報業大幹一場,以前苦於沒有資金。如今有了林子軒這個金主,他的很多想法都可以實現了。
談妥了這件事。林子軒對北平不再留戀。
1924年5月9日,他來到北平前門火車站。前往天津。
送行的只有三人,徐至摩、林徽茵和沈叢文,既沒有記者,也沒有粉絲,他像尋常的旅客一樣悄悄的離開了這座古老的城市。
火車開動,林子軒望著外邊的北平城。
他有種預感,這次離開,以後或許就沒有機會再回來了。
天津是他必定要停留的地方,如果他來北方而沒有去天津的話,一定會被他的三叔林伯仁責怪,不過他並不準備在天津久留。
在這個時代,天津是中國第二大商業城市和北方的金融中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天津和北平離得很近,受到北平的影響,頗具政治色彩。
不少下野或失意的政治人物大多寓居在天津的租界內,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所以天津有不少所謂的民間團體,都是政治人物創辦,為其搖旗吶喊。
林伯仁在天津市政府任職,負責商業事務,算是一件肥差,林家在天津也有產業。
林子軒來的突然,卻也引起了天津文化界的注意,畢竟前幾日林子軒在北平引起了一場文化大論戰,戰火還沒有平息。
天津的文壇以舊派文人為主,是保守勢力的大本營。
最具影響力的報紙是《大公報》,這份報紙於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發行。
《大公報》前期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變法維新,以敢議論朝政,經常刊登北洋政府的公文,成為北方引人注目的大型日報。
1916年,天津富商王郅籠接手《大公報》,進行全面改革,該報成為皖系軍閥的喉舌。
1923年,因王郅籠在日本關中大地震時死在了日本橫濱,導致報社陷入資金困境。
林子軒接受了《大公報》的一次專訪,再次闡述了他對於東西方文化的主張。
雖然《大公報》出現了資金問題,但林子軒沒有收購的打算。
這家報紙的背景較為複雜,有政治人物牽涉其中,也就是所謂的安福系,幕後的老闆是皖系軍閥段祺睿。
他在天津呆了兩天,和天津文化界的人物見了面,同時得到了一個訊息。
江蘇軍閥齊燮員與浙江軍閥盧永翔要準備打仗了,而主戰場就是上海。
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商埠,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財稅收入十分可觀,每月僅大煙的收入就能養活三個師的兵力,為各方勢力所垂涎。
以前為了爭奪上海的控制權,江蘇軍閥和浙江軍閥也曾有過摩擦,但都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下平息下來。
這一次據說要來真的,這是直係軍閥對皖系軍閥的一次總攻。
訊息傳的沸沸揚揚,林子軒更為擔心,連夜坐火車返回上海。
他其實知道就算是軍閥混戰,軍隊也不會貿然進攻租界,那將會挑起和西方國家的戰爭,所以在租界內應該是安全的,但戰爭誰也說不準。
5月13日,林子軒抵達上海,回到林家。
這時候,他從北平郵寄的那封信才剛剛送到林家,馮程程拆開了信件,看到了那首小詩。
她還沒有唸完,便聽到外邊響起了嘈雜聲,林子軒的聲音傳了過來。
不一會的工夫,林子軒就出現在她的面前,兩人四目相對,情思搖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