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第1/3 頁)
李書福廣為人知的地方當然不止上述這些。我曾在李書福尚在做摩托車時,便去參觀過他的工廠,並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他的工廠就在國道邊,設施簡陋,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工人見我們去還很緊張,因為不久前剛剛發生過門衛打人的事件。可過了幾年,突然冒出李書福想造汽車的新聞。我第一次看到這條新聞時,很吃驚,我對江浙一帶的知名企業家瞭如指掌,其中最有可能做成汽車的,是萬向集團的魯冠球。
他靠萬向節起家,二十多年來一直在汽配領域中蓄力,最大的夢想就是造汽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去他家中採訪,樓梯的轉角處醒目地掛著一幅畫,就是汽車。可是,這回卻被名不見經傳的李書福搶了先。李書福造車,沒有牌照,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ldo;請給我們一次失敗的機會。&rdo;
我聽過李書福的多場演講,能講出這麼有哲理和煽情的名言,真是為難他了。在一開始,李書福就被媒體渲染成了一個&ldo;符號&rdo;,一個堂&iddot;吉訶德似的、隨時有可能被強大體制吞沒的悲情英雄,而李書福本人似乎也十分&ldo;配合&rdo;這樣的形象塑造,他是一個天生的本色演員。有一次,我作為評委參加一個頒獎晚會,電視臺直播,輪到獲獎人李書福上臺,他走路的動作明顯放慢,好像是電影裡的慢動作。主持人很好奇,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一臉茫然地說,是他們(導演)讓我走得慢一點的。一言既出,滿場莞爾。
可是,李書福並沒有真的變成一個只會演戲的&ldo;喜劇演員&rdo;。在他不斷做秀的同時,吉利集團卻以無比紮實而堅定的步伐在汽車行業迅猛成長,在過去的幾年裡,它一直引領著中國轎車產業成長的方向。如今回視,無論是轟動的價格戰、與跨國公司的車型專利官司,還是對自主創新的追求,似乎都符合一個追趕型企業的發展邏輯。這是一個尚無法用成功來定義的企業,但是,它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和獲得的戰績卻令人肅然起敬,這也是李書福作為一位近似瘋狂的企業家的價值所在。
在過去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上,每當一個企業家被賦予或承載了很多寓意的時候,他所面臨的兇險和動盪就會比其他人大很多;而這個企業家如果靠的是一種非常規的模式成長起來的,那麼,他所面臨的失敗的機率就更大了。
一個企業在崛起和衝鋒的時候,可以靠一股&ldo;瘋勁&rdo;打出一片空間來,可是,隨著規模的擴大和競爭的正面化、陣地化,總是靠一股精神氣已經走不到太遠了,所謂&ldo;小企業做對事,大企業不做錯事&rdo;。企業家必須要尋找的是邊界。
◆李書福的汽車邏輯
1996年李書福買過兩輛賓士,回臺州之後把它們都拆了,然後從香港買來賓士的配件,試圖一件件地組裝起來,造出自己的賓士車。
當然他知道如果完全是組裝的話,賓士公司肯定不會答應,所以他在賓士的外面加上了自己的外殼。很可能是因為鋼製外殼一時搞不出來,異想天開的李書福居然就敢用玻璃鋼給這輛吉利公司最早&ldo;下線&rdo;
的汽車做了一個外殼。不僅如此,李書福還把這輛&ldo;賓士&rdo;車開上了台州街頭,還在電視臺做了廣告,居然還就有人打電話來問這輛車的價錢。
用玻璃鋼做賓士外殼,如果不是李書福,恐怕沒人想得出來。想想看吧,開著一輛有著亮閃閃的玻璃鋼外殼的賓士在大街上走是什麼勁頭,也許比把裝甲車駛入鬧市區還需要勇氣。而這輛車還會有買主,恐怕是有人認出那是輛貨真價實的賓士,打算買回去換個殼再賣掉。
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李書福造車要以仿造賓士人手?除了李書福外沒有人知道。但利潤一定是一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