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3 頁)
郭臺銘為什麼最早投資佈局大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臺灣基本工資已超過每月約兩千五百元人民幣,而內地的作業員則是每月五百元人民幣,兩者相差約五倍左右。特別是,在臺灣有錢也請不到人,而內地工廠的門外,隨時可見打工仔、打工妹排隊找工作,而且這些人年輕手巧目明。
另一個問題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臺灣土地價格節節上揚。反觀內地土地廣大,要多少有多少,就怕沒人利用。各地政府為積極招商,除了提供服務,為廠商鋪路整地,優惠政策從&ldo;二免三減半&rdo;
放寬至&ldo;五免五減半&rdo;,也就是前五年不用交稅,後五年的稅只要一半,而且如果廠商繼續投資,還可以繼續享受優惠。特別是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建設開發熱火朝天。
投資大陸,富士康得以快速發展。
1986年到1990年,鴻海從一億三千萬元人民幣成長到了四億四千萬元人民幣,五年內成長了三倍。1991年6月18日,鴻海掛牌上市時,已是一個臺灣第一、亞洲第六的聯結器公司。
在富士康登陸大陸前,大眾、臺達電、神達等企業都比鴻海大出幾倍,郭臺銘一一將他們很快甩在了身後。2001年富士康銷售額達到360億元人民幣,首度坐上臺灣第一大民營製造業的寶座。
2003年,鴻海從5788億元人民幣一下子成長到9113億元人民幣,最先創下臺灣公司一年成長250億元人民幣的紀錄。而後2004年第一季度,一個季度鴻海就成長了250億元人民幣。此前,郭臺銘就放出豪言:&ldo;我每年都在創造一個全臺灣前五十大的企業。&rdo;而此時,郭臺銘一年成長一千多億,每年都創造一個全臺灣前十大的企業。
2004年,富士康超越偉創力,坐上全球代工大王寶座。
2005年起,富士康躋身世界五百強,排名一路躍升,擠入前一百名已在眼前。
郭臺銘在大陸的氣魄從深圳龍華園區就能看出。
1995年11月,富士康從康柏手裡接下電腦機殼的訂單,12月即到深圳選址。當時的龍華還是一片荒草沒人的荒野。郭臺銘站在一個高處一揮手,大聲說:&ldo;看得見的土地我都要啦!&rdo;
1996年2月1日,富士康龍華基地破土動工。邊建廠邊生產邊出貨,從此,富士康走上每年最少成長50,有的年份增長100的高速發展之路。
&ldo;看千年,看西安,千年古都;看百年,看北京,百年古城;看十年,看深圳,十年變化;看一年,看龍華,富士康速度。&rdo;富士康員工的一句話,表達了富士康快速成長的發展。
1998年進廠的熊焰見證了龍華工業園的成長。他說,剛進廠時,a、b兩區各建成兩棟廠房,春節摸獎是在b2棟前的一塊空地上,第二年那塊空地就建成了廠房。以前住在b區,走路只需十分鐘,後來搬到e區,上班走路半個小時,再後來搬到g區,走路一個小時。現在龍華已經建園中園,園區內已經通大巴車幾年,員工要坐大巴車上班。
龍華工業園已經不能容納富士康的快速發展,2007年又在觀瀾建成新工業園,人員一下子就進入九萬人,這些員工只是為一個客戶的北美市場製造手機。2007年底,富士康在深圳的員工人數達到三十七萬人。
從深圳出發,富士康的版圖已經擴張到全世界,在國內的山東煙臺、山西太原和晉城、江蘇崑山和淮陰、湖北武漢、河北廊坊、浙江杭州、遼寧瀋陽和營口、北京、上海、四川、湖南、廣西、內蒙建立了工業園區。
在全球佈局,日本、美國、英國、芬蘭、捷克、巴西、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