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3 頁)
二、墨子理性主義的認識過程
如何對待實踐中形成的經驗事實,這是認識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涉及到幾個方面,其一是經驗事實和客觀事實的對應問題,即經驗事實反映客觀事實的真偽程度。從認識過程的主、客體來說,是關於人的認識能力和外部世界的可知性問題。其二是如何從眾多的經驗事實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整理歸納出一種對外部事物有條有理,脈絡清晰的認識。墨子認為,別異分類是一種有效的歸納分析手段。其三,墨子認為,普遍因果觀唸的確立,是對外部世界固有規律的,是對經驗事實的一種抽象,它揭示了在經驗事實中所蘊涵的關於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絡。
(一)人的認識能力和外部世界的可知性
墨子認為人的認識能力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指人的感官具有感知外部世界物體和現象,獲取感性知識的能力。&ldo;知,材也&rdo;。 &ldo;知,接也&rdo;。 &ldo;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若見&rdo;。 &ldo;身觀焉,親也&rdo;。 &ldo;聞,耳之聰也&rdo;。 &ldo;惟以五路智&rdo;。 墨子的這些有關論述說明瞭幾點,人具有感知外界事物的生理機能,人的感官如眼、鼻、耳、口、面板等是接受外部世界資訊的必經的第一個環節。正是人的感官接觸到外界事物,才能感知到外界事物的一些現象。如眼睛看到事物,才能描繪出事物的一些外部特徵。人的耳朵具有聽覺和辯別外界各種聲響的能力。人的感官雖然具備感知外界事物的生理機能,但對外界事物的形成,感官必須接觸到外界事物。材是說人的主觀條件,接是強調人為,即人的感性實踐,只有具備了這兩個方面的條件,人的感官才有可能感知外部世界。
第二個層次是人的思維能力,它能透過知性分析,理性綜合,從直接的或間接的感性經驗材料中得到外界事物比較本質的、規律性的東西。&ldo;循所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rdo; &ldo;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rdo; &ldo;知而不以五路,說在久。&rdo; &ldo;慮,求也。&rdo; &ldo;以其知有求。&rdo; 墨子認為,人的認識能力不只限於感官的感知,而且具有一種求知的慾望和能力,強調人從無知到有知轉化的要求,這種求知的能力表現在人具有知性分析和理性綜合的思維能力。從所見到,所聽到的關於事物表象的一些經驗材料中,進一步分析、概括表象後面的本質特徵,這種抽象思維的能力也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生理機能,墨子將其歸於心的功能。人的眼、鼻、口、耳、膚五種感官是獲取外界知識的一種基本途徑,但是有些知識並不是透過感官途徑獲取的。例如,時間這個概念,用五官不能感知,而是人們在長期的各種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衡量人們行為長久或短暫的量度知識。從遠古到今,這是一個過程;走路先近後遠也是一個過程。這種過程的觀念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ldo;久,彌異時也。&rdo; &ldo;久,古今旦暮&rdo;。 &ldo;行修以久,說在先後&rdo;。&ldo;行。行者必先近而後遠。遠近,修也。先後,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rdo;歷史從古到今,一天從早到晚,這說明瞭運動過程的長短。路,由近及遠,從過程上說有先有後。由近及遠,這是一個空間距離的概念;有先有後這是一個時間間隔的概念。運動過程伴隨著空間距離的變化,必然有時間的消耗。時間概念的產生是基於運動的實踐,並不是五官直接感知的結果。它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對這種現象透過思維的分析、綜合、抽象而形成的一種知識,所以,知久不以五路。
第三個層次是指人具有一種從已知推知未知的推理能力,傳授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