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3 頁)
&ldo;名,達、類、私&rdo;。 達名,照墨子的說法是泛指一切客觀存在的物體,&ldo;物,達也&rdo;, 物就是達名,類名是用來表示具有相同屬性的一類事物,&ldo;命之馬,類也&rdo;, 馬就是一種類名。私名是用來表示單個物體的,&ldo;命之臧,私也&rdo;, 用臧來稱呼某個奴隸,則這個臧名只代表這個奴隸。
墨子名範疇的提出,主要起了兩個作用,一是對外部世界的感性認識初步進行了理性加工,使這種認識規範化了,相對穩定地描述了客觀事物的存在狀態。這使得人們可用名範疇來交流思想。二是為進一步認識外部世界準備了一個出發點,用名範疇可在理論思維過程中進行分析類比,概括推理,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客觀事物,使理論思維深入。墨子提出的名範疇有兩個基本點,取實予名是墨子名範疇的基礎,名實合一是墨子名範疇的基本要求。
《墨子。經上》篇中,墨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名,明顯表現了這兩個基本特徵。實既是名的來源,又是判斷名正誤與否的標準。
墨子將眾人的感覺作為判斷事物存在與否的一個判別標準,&ldo;天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必以眾之耳目之實知與亡為儀者也。請或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為無。&rdo; 從這點出發,墨子提出了取實予名,首先是&ldo;有之實也,而後謂之。無之實也,則無謂也。&rdo; &ldo;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ldo; 墨子在這裡提出了名和實的關係,認為實是第一位的,名是第二位的。認識物件的客觀存在是名形成的基礎,如果沒有實際存在的認識物件,則名無從說起。墨子在《貴義》篇中指出,瞽者不知黑白,即稱瞽為瞎眼,看不見東西,不能辨黑白。雖然瞎子也能知道白色和黑色,但實際上不能辨別黑白,命名瞽正是以瞎子的實際狀況為基礎,取實予名,而不能取名予實。&rdo;今瞽者曰:&ldo;皚者白也,黔者黑也&l;,雖明目者無以易之。兼白黑使替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rdo;替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r;&ldo; 不知取白黑就是瞽者之實。其次,&ldo;以名舉實&rdo;, &ldo;舉,擬實也。&rdo; &ldo;舉。告以之名,舉彼實也。&rdo;&ldo;名若畫俿&rdo;。墨子認為,用名能夠模擬、描繪實際存在的認識物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認識物件的客觀狀況,但不能賦於名超出認識物件實際狀況的意義,&ldo;是名也,止於是實也&rdo;。 如果名不能反映認識物件的客觀狀況,那麼名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墨子。公孟》篇記載了墨子與儒者辯論何為樂的問題,墨子強調,名應該反映客觀事物的內容。&ldo;子墨於曰:&rdo;問於儒者,何故為樂?&l;曰:&ldo;樂以為樂也。&r;子墨子曰:&rdo;子未我應也。今我問:&ldo;何故為室?&l;曰:&rdo;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也。&r;則子告我為室之故矣。今我問:&ldo;何故為樂?&l;曰:&rdo;樂以為樂也。&r;是猶曰:&ldo;何故為室?&l;曰:&rdo;室以為室也。&r;&ldo;墨子命名室,是以室能供人居住,避寒暑之實為內容的。由此,墨子認為儒者樂以為樂的說法,實質上是名樂而沒有其實,以樂名樂等於沒說。這樣的樂名沒有任何意義。正如室以為室,以室名室,沒有任何客觀事實的內容,因而沒有任何意義一樣。
取實予名和以名舉實反映了墨子對概念和事實關係的基本看法,實是名的來源,名應該反映實,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要求名實耦,名實相符,要求以實正名。名實合一的基本要求,就是用實來檢驗判斷名的恰當與否